11月12日晚,带着胫骨、踝关节伤病征战全运会的全红婵,将赛后直播的43598.6元收入悉数捐给乡村儿童。自巴黎奥运会以来,全红婵经历了漫长的“生长痛”。这一次,除了“不讨好的勇气”,18岁的全红婵完美诠释了那句“温柔自有万钧之力”,她正在以非对抗性姿态,回应着外界的一切质疑,温柔矫治着时代的心态病灶。
这场捐赠,是一只羽翼初丰的小鹰搏击长空保护“同类”的誓言。农村出身、曾为母治病渴望赚钱的经历,让她懂乡村儿童的生活困境;而网络攻击带来的“被片面定义”之痛,更让她共情所有困境中的个体。一个乡村孩子成长的笨拙与局限,公众不在意,但全红婵记得,所以在自身创口结痂后,她长出了“不希望他人遭此境遇”的金子般的心灵。
这场捐赠,是一场打破“成绩至上”的自我超越。11月6日,全红婵经历了双人10米台决赛的失误。面对挫败,全红婵没有陷入“用成绩证明自己”的对抗,而是以善意重新定义强大:真正的强大不是永不失误的符号,而是历经伤痛后,仍对世界保有温柔;真正的运动员的价值,不在于夺得多少金牌头衔,而在于能否超越个人荣辱,始终如一地坚守善良的底色,给这个世界带来精神和价值观上的引领。
这场捐赠,更撬动着集体心态的重塑。区别于部分明星的标准化公益,全红婵的捐赠带着个人成长的温度,滋长于自己的成长心路历程,是源于内心的真诚选择。当下公共讨论常陷入立场对立、标签攻击,对于运动员,尤其是全红婵这样的天才运动员,人们习惯用输赢作为第一评判标准。但全红婵没有陷入“自证陷阱”,而是以共情取代偏见,以温柔化解分歧,以善心重构舆论。
18岁的全红婵给时代上了生动一课:强大不是锋芒毕露,而是温柔以待;成长不是追求完美模板,而是多元与包容。在这个焦虑与对立并存的时代,我们或许都曾是“经历生长痛的全红婵”,也可能是拥有刻板评判标准的“旁观者”。愿这份跨越伤痛的善意,唤醒更多人的觉醒——当我们学会包容不完美、理解他人困境,以多元维度欣赏他人,社会才会在善意的循环中,走向更成熟、更温暖的未来。(宁夏大学 肖雅昀)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