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多少年”的感叹里,藏着中国人的自信密码

2025年11月14日16:51

来源:大河网

“多少年没坐过绿皮车了?!”邻座大叔望着高铁窗外飞速倒退的风景发出感叹,这样的感慨并非个例。2025年11月,河南郑渝高铁南阳至重庆段新增3对“城际快巴”高铁,让淅川、西峡等偏远县群众实现“半小时上高铁”,有村民表示“以前去郑州要坐4小时大巴,现在1小时40分就到,多少年没这么方便过了”;村口土路铺了沥青,下雨天不再“一脚泥”,小卖部老板称“多少年没听见‘记得带现金’的提醒,现在扫码支付连老人都会”。这些生活里的“多少年”,是细碎的时光感叹,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铺就的幸福轨迹,彰显中国人民从物质到精神的自信升腾。

“多少年”的感叹,是对“发展加速度”的直观感知。从出行看,2025年三季度全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5.5万公里,河南作为“米”字形高铁枢纽,年内新增的郑济高铁濮郑段、郑渝高铁支线,实现全省108个县(市、区)“县县通高铁”,与20年前“绿皮车时速60公里,出省要过夜”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从生活看,河南“四好农村路”覆盖率达99.8%,信阳光山县茶农骑电动三轮车20分钟就能把新鲜茶叶送到加工点;数字支付成常态,郑州菜市场大爷用智能秤扫脸收款,坦言“多少年没担心过收到假钱,现在连卖红薯都能扫码”。

生活中的无形之变,植根于发展的大步向前。2025年河南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8%,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1.2个百分点,老百姓从“走得快”到“走得舒适”、从“吃得饱”到“吃得健康”,这份“日子越过越好”的踏实感,是自信最坚实的土壤。

“多少年”的跨越,背后是“中国道路”的必然逻辑。藏族群众“只有跟对人,找到正确的路,才有光明的未来”的心声,道破了发展的核心密码。2025年10月,河南启动“乡村振兴千万工程”升级版,投入200亿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仅两个月完成1.2万个自然村污水管网改造,这是“全国一盘棋”治理优势的缩影。从“十四五”规划明确“基础设施优先向农村延伸”,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党的领导让发展有了“主心骨”,避免资源分配“撒胡椒面”的低效问题。

制度优势在应急时刻更能凸显力量。2025年9月,河南遭遇罕见秋汛,全省2.3万个基层党组织迅速行动,高铁部门3小时内调整200余趟列车运行计划,确保救灾物资“随到随运”;农村“党群服务中心+应急避难所”模式,让20万群众安全转移。无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战胜风险挑战的中国智慧,始终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老百姓亲眼见证“汛情来临时党员干部先上,道路冲毁后抢修队24小时不停”,这份“信得过、靠得住”的信赖,是自信最深厚的根基。

如今的“多少年”,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有没有”,更是精神层面的“强不强”。2025年11月,河南“村超”足球赛吸引超50万观众现场观赛,球员虽为农民、教师、外卖员,却踢出“专业水准”;洛阳龙门石窟“数字供养人”项目,全球网友在线“认领”文物修复,两个月募集资金超3000万元,这些场景中没有“仰视”的自卑,只有“平视”世界的从容。

外国政要曾感慨“30多年前就知道这个国家未来可期”,如今的中国已从“追赶者”稳步变为“引领者”。河南宇通新能源客车2025年出口量突破10万辆,占全球市场份额18%;郑州航空港区“空中丝路”航线达58条,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2万列,这些“走出去”的中国产品与服务,让自信有了更广阔的世界维度。

这份自信不是“孤芳自赏”,而是“兼济天下”的胸怀。2025年10月,河南援外医疗队在埃塞俄比亚建成3所“健康乡村”诊所,带去“中医针灸+远程诊疗”的创新模式;高铁技术团队赴东南亚指导雅万高铁运营,帮助当地培养500名专业技术人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这份自信,正是办好自己的事、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的底气所在。

在河南兰考县“乡村振兴座谈会”上,一位老党员“多少年没见过这么好的日子了?”的提问引发全场共鸣。从“绿皮车”到“复兴号”、从“泥水路”到“柏油道”、从“带钱包”到“扫手机”,这些“多少年”的感叹,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民生答卷”,更是中国人民的“自信宣言”。

站在“十五五”规划即将开局的节点,我们的自信不是“躺在功劳簿上”的自满,而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清醒:既知晓“高铁还能更快,农村医疗还需升级,科技创新还要突破”,更明确“只要跟着党、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未来的“多少年”,定会有更多“没想到”变为“习以为常”,更多“不可能”变为“触手可及”——因为每一个“多少年”的跨越里,都藏着14亿中国人“越奋斗、越自信”的密码。(郑州大学 王中)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范昭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