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九旬老母的惨叫声穿透屏幕,当儿子的拳脚在监控下肆意挥舞,人们不得不接受这么一个残酷的事实,近日,发生在江苏常州的“虐母事件”,绝不是一句“家庭琐事”可以轻描淡写的。视频中施暴者的猖狂姿态,暴露出一个比暴力本身更可怕的真相就是,他根本不怕被看见。
为何不怕?因为在太多人的潜意识下,仍顽固地存在着“家丑不可外扬”的陈腐逻辑,仍将家庭视为法律可以网开一面的“法外之地”。这种根深蒂固的集体无意识,无形中为施暴者编织了一张“有恃无恐”的保护网。他挥拳的底气,不仅来自对母亲弱势的蔑视,更来自对社会默许的预判,他赌定这不过是“家务事”,赌定“清官难断”,赌定外界的目光会在这扇家门前自觉移开。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从“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扭曲训诫,到“夫妻没有隔夜仇”的和稀泥调解,在社会肌理中潜伏着太多对家庭暴力的变相宽容。法律条文虽已高悬,但执法的踌躇、取证的艰难、受害者“家丑不外扬”的自我禁锢,共同构成了一堵无形的墙,将无数绝望的呼救隔绝于公权力的救济之外。这堵墙,在施暴者眼中,就是可以肆意妄为的“免罪牌”。
更令人忧愤的是,当前的干预体系,往往在悲剧彻底曝光后才仓促启动。事前的预警机制何在?社区的日常监督何在?邻居的警觉意识何在?当一位九旬老人长期生活在暴力阴影下,我们的社会防护网为何如此迟钝?这暴露出从“法不入家门”到“法必入家门”之间,仍横亘着巨大的执行鸿沟。施暴者的“不怕”,正是对这种执行惰性的精准利用。
彻底斩断这只敢于在监控下施暴的黑手,仅靠事后的依法严惩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掀起一场深刻的社会观念革命,彻底铲除“家暴是私事”的思想毒瘤。法律不仅要写在纸上,更要化为利剑,以“零容忍”的姿态刺破每一个封闭的家门。社区网格应成为敏锐的触角,邻里守望应化为自觉的责任,让任何阴暗角落的暴行都无处遁形。
更重要的是,必须重构对“孝道”的认知。孝,绝不是子女对父母的单向索取与绝对支配,而是基于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的血脉温情。一个敢于对至亲挥拳的灵魂,早已丧失了“为人”的资格。
莫再让法律在家庭的门槛前犹豫,莫再让冷漠的“不干涉内政”成为暴行的帮凶。唯有当每一双眼睛都成为监督的家门,每一次暴行都必然迎来法律的迅疾雷霆,施暴者才会真正心生畏惧。到那时,惨叫声才不至于一次次地,绝望地穿透我们的屏幕与良知。(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朱波)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