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骗反诈,中小学校不能成“被遗忘的角落”

2025年11月19日16:13

来源:大河网

近日,《常州发布》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则关于常州一小学生被网络诈骗8万多元的消息。消息称:近日,溧阳11岁的学生小语在家中浏览某短视频App时收到一条好友请求,便添加了对方。之后,对方打语音电话自称是“公安局民警”,声称接到报警有人使用小语的账号从事诈骗活动,要求小语必须配合调查以洗清嫌疑。其间,对方还出示了“警官证”,赢得了小语的信任。接着,小语按照对方要求取来家长手机,按照提示先后累计向境外账户转账20余笔8万余元。

明眼人一看这就是典型的网络诈骗。而对于涉世不深的中小学生来说,让“警察”这么一“镇乎”,自然害怕得不得了,加之对“警察”的信任和畏惧,便“神”不由己,最终被骗,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深入推进,网络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中小学学生群体因心智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逐渐成为诈骗分子觊觎的目标。从冒充老师收取 “课外辅导费”,到以 “游戏皮肤兑换”“明星粉丝应援” 为诱饵的网络骗局,各类诈骗案件频发,不仅给家庭带来经济损失,更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冲击。在此背景下,仅靠单一“喇叭式”“标语式”宣传,难以筑牢防护屏障,唯有推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联动,才能织密织牢中小学防骗反诈的“安全网”,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政府需发挥“顶层设计”作用,搭建防骗反诈工作坚实框架。相关部门应加快完善针对未成年人的反诈法律法规,明确诈骗分子针对中小学群体作案的从重处罚标准,以法律威慑遏制犯罪行为。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统筹资源,推动反诈宣传教育常态化、普及化。公安机关可联合教育部门制作反诈教材、动画短片、漫画手册,将其纳入地方教育资源库。同时,利用“国家反诈中心” App、地方政务新媒体等平台,定期发布反诈预警信息,提醒家长和学生警惕新型骗局。

学校需发挥“前沿阵地”作用,将防骗反诈教育融入日常教学。通过案例讲解、情景模拟、互动问答等形式,让学生直观了解诈骗的常见手段与危害;结合不同学科特点渗透“反诈教育”,培养和增强理性思维;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定期通过家长会、微信群、校讯通等渠道,向家长普及反诈知识,形成“学校教育+家庭监督”的双重防线。

家庭需发挥“第一课堂”作用,承担起日常引导与监护责任。家庭是“第一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防骗反诈需要家长积极配合。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规范自身网络行为,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不参与网络刷单等可疑活动,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关注孩子社交圈,向孩子讲解诈骗手段;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财商”与“法治意识”,从思想根源上抵御诈骗诱惑。另外,家长还需加强银行账号和密码管理,切勿“码”虎。

防骗反诈不是一场“独角戏”,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做到在政策制定上相互衔接、在工作推进上相互配合、在资源整合上相互补充,才能真正扎紧中小学防骗反诈的安全网。‌(陈常国)

责编:孙华峰   编辑:王双飞  审核 :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