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历做博导,连短剧都不敢这么写的事情就这样发生在了江苏一高校。高中学历的郭某,虚构了一个陕西省理科状元身份、买了个海外博士学位、编了一段子虚乌有的德国国家科学院任职经历,又凭空捏造了一堆虚假的学术成果。这份漏洞百出的简历竟让郭某一路过关斩将,当上了江苏科技大学首席科学家、教授、博导,骗取了300万元安家费、140万元年薪及数千万元科研经费,直到最近东窗事发,因涉嫌造假被警方带走。网友们都感慨,这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场“郭氏骗局”反映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学术圈对头衔盲目崇拜的畸形导向该改改了!
郭某能当上博导,还套取大笔经费,绝非他个人骗术高明这么简单。郭某深谙投其所好之道,他精心为自己安排了一堆各种各样横跨国内外的光鲜亮丽头衔,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国家重大人才工程 A 类创新人才、德国洪堡青年学者等等,用这些头衔的光环来包装自己,来掩盖其真实学历的匮乏。这些头衔刚好又是高校人才引进所偏好的。而学校在人才引进时看到这么多头衔,没有经过事实核查,这么多明显的漏洞愣是一个都没发现,就这样把人招进来了。一个敢编,一个敢信,郭某就这样顶着假头衔,获得了学术话语权和大把资源,也正因为他这些唬人的头衔,哪怕他的所谓“科研成果”有问题,也不会有人敢质疑,形成了完美闭环,让骗局得以持续两年之久。但凡学校当时多打几个电话,也不至于让郭某骗到现在。这也暴露出高校对头衔的过度迷信和崇拜,人才引进从比真本事变成了比头衔。
对头衔的盲目崇拜对学术生态危害极大。郭某占着首席科学家的职位,拿着几千万经费,浪费了国家科研资源,更有可能让学术圈出现“劣币驱逐良币” 的状况。真科学家没资源,骗子当上博导,打击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而当学者们发现,勤勤恳恳搞科研得到资源和回报,还不如造几个头衔来得多,导致学者们都去投机取巧,那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将会被磨灭,影响学术生态的健康发展。最惨的还是郭某的学生。好不容易考上硕士博士,结果发现导师是个高中生,两年宝贵的时光被虚耗,毕业、升学都受影响,有网友评论说:“学生的天都要塌了。”
出现这种荒谬的事情也说明,高校、学术评价体系以及行业内部有必要进行全面且深入的改革了。高校应该摒弃对头衔的盲目偏好,对候选人的信息进行详细核实,并且通过更多样的方式来考察其真实的科研能力,杜绝走形式走过场。学术评价体系也应该摆脱单纯看论文数量、头衔等级的评价标准,建立以实用性、社会价值等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同时行业内部也应加强成果核查,杜绝虚假成果发布,并鼓励公众监督,加强科研诚信教育,让科研人员坚守学术底线。
“郭氏骗局”是对头衔盲目崇拜结出的恶果,也给学术圈敲响了警钟。科研的价值不应该由几个头衔来定义,学术成果也不需要头衔光环来堆砌。希望这场闹剧成为改革的契机,推动学术圈能真正破除“头衔崇拜”,让真正有能力的人得到尊重、让招摇撞骗的人受到严惩,守住科研净土,让学术圈回归求真务实的初心,让国家科研资源真正用在刀刃上,培育出更多有真才实学的科研人才。(江西师范大学 俞嘉康)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