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三角对倒三角、大象配长颈鹿,本该一目了然的公厕标识,如今成了考验想象力的“谜题”。网友吐槽“上个厕所还要先考试”,玩笑背后是公共服务的错位。部分场所为追求“设计感”本末倒置,把功能性标识变成自我表达的载体,无视老人、孩童及不同文化背景者的识别需求。国家标准虽有推荐样式,却因缺乏刚性约束被束之高阁,本质是民生服务中“重形式轻实效”的浮躁心态。

公厕标识虽小,却是城市治理的微观切口。精细化管理从不是堆砌创意,而是把群众需求放在首位。那些及时添加“男/女”文字标注、兼顾实用性与文化感的整改案例证明,贴心设计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民生治理当于细微处见真章,让标识回归指引本质,用清晰规范替代抽象晦涩,才能让公共服务少些“猜谜时刻”,多些直达人心的温度。(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高姗)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