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你让我感到陌生,雅,实在是雅!”最近,抖音等平台满是这样的夸赞。银丝缠绕的宋式楼阁、沿街铺开的璀璨花灯,让这座古城频频冲上热搜。
更亮眼的是一组数据:万岁山武侠城抖音话题播放量超130亿,清明上河园以95亿紧随其后,“王婆说媒”单条视频点赞量破300万,带动开封2025年相关文旅话题总播放量轻松突破200亿。有人说这是短视频流量红利,但深入观察就会发现,这场爆火绝非偶然——当宋韵文化通过沉浸式体验走进当下生活,当景区主动打造适配传播的场景,千年古城的走红,本质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必然结果。
开封文旅最关键的突破,是把“只能看的历史”变成了“能参与的生活”,这和很多传统古城的文旅模式完全不同。以往不少古城旅游,无非是“看古迹、听讲解”,游客逛一圈只记得“这地方很古老”,却没留下太深的情感联结。而开封走了一条相反的路:把《东京梦华录》里的文字描写,变成了游客能亲身感受的日常。
清明上河园里,700多名演员实景演绎《大宋·东京梦华》,工作人员全员身着宋装,游客买串糖葫芦的功夫,可能就遇上“王员外招亲”的互动环节;万岁山武侠城则把《水浒传》里的经典片段搬到园区,“武松打虎”“杨志卖刀”等演出随时上演,“王婆说媒”因为能让游客深度参与,成了妥妥的“流量密码”。那些让网友惊叹的“银丝建筑”,更是用现代材质复刻了宋式飞檐斗拱,白天映着湖水如画,夜晚亮灯后宛如仙境,让“宋韵”不再是史书里的抽象词汇,而是能拍、能玩、能触摸的具体场景。
开封的聪明之处,在于没有等游客“偶然发现美景”,而是主动打造了一批适合短视频传播的“高光场景”。短视频时代,能火的内容都离不开三个特点,画面有记忆点、内容能互动、体验想分享,开封恰恰精准踩中了这三点。
银丝建筑的视觉冲击力极强,游客随手一拍就是古风大片;“勾栏听曲”“孔明灯祈福”等场景自带氛围感,很容易引发情感共鸣;而“王婆说媒”这类互动项目,本身就充满趣味,游客参与的过程,自然会拍成视频分享到网上,相当于给景区免费宣传。数据最有说服力:清明上河园靠“全景沉浸+文化深度”,让游客愿意花时间拍摄分享;万岁山凭着“互动+武侠IP”,让每条游客视频都成了景区宣传片。反观一些跟风的古城,盲目复制“网红打卡点”,却没有文化内核支撑,热闹一阵后就迅速沉寂,这更凸显了开封“内容为王”的远见。
开封的爆火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启示:让传统文化贴近现代生活,不是要颠覆传统,而是要实现古今对话,过度迎合流量反而会丢掉文化本身的味道。这次的数据里,拥有深厚底蕴的大相国寺没能形成热门话题,和洛阳白马寺15亿的播放量形成反差,或许就是因为缺少了“让传统走进当下”的转化环节。
而开封的成功,关键在于“守住根本再创新”:清明上河园复刻北宋市井风貌,却用现代灯光技术让夜景更有感染力;万岁山主打武侠娱乐,但所有剧情都扎根《水浒传》等经典文本。更难得的是,开封没有丢掉“烟火气”——鼓楼广场的灌汤包、杏仁茶等特色小吃,和银丝建筑、花灯街景相得益彰,让游客既能穿越回北宋,又能感受到真实的生活温度。这种雅俗共赏的定位,让文化不仅能吸引年轻人打卡,更能让他们真正爱上这座城。
从万岁山130亿播放量到清明上河园的“全景沉浸”,开封文旅的爆火给所有传统文化城市上了生动一课:传统文化不是老古董,而是待挖掘的宝藏;流量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文化魅力的自然溢出。当古城不再只靠历史悠久吸引游客,而是通过沉浸式体验让文化“活起来”,通过场景设计让魅力“传出去”,再守住烟火气的生活本真,就能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化。开封文旅爆火,本质上是人们对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惊喜;而这份“雅”,则是千年宋韵在当代的生动绽放。期待更多古城能从开封的实践中汲取经验,让传统文化在与现代的对话中,焕发持久的生命力。(郑州大学 王中)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