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0日,世界儿童日的蓝色灯光照亮全球地标。当浦东美术馆的“气候云”随微光流转,当成都社区的塑料瓶变身绿植花盆,当湖州校园的无患子结出生态果实,“敢作气候担当,点亮儿童未来”的主题不再是抽象口号,而是千万孩子用行动书写的答案。这些微小行动如同涓流汇聚,既塑造着当下的生态意识,更孕育着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根基。
微行动见真章。儿童对气候的担当,从来不是宏大叙事的复刻,而是扎根生活的具体实践。这种实践藏在“变废为宝”的巧思里:成都龙泉驿区阙家社区的孩子们,将被称为“气候杀手”的废弃塑料瓶剪开装饰,画上节能灯泡与绿树图案,改造成培育多肉的“气候守护小花盆”,用双手完成“废弃物到生态载体”的蜕变。这种实践也显现在艺术表达中:浦东少年儿童用再生材料与铝箔气球,与设计师共同打造“气候云”装置,通过微光变化直观呈现气候变化影响,让环保理念在艺术创作中落地生根。这些看似琐碎的行动,实则蕴含着对气候问题的深刻回应。湖州的孩子们以无患子为“生态教具”,参与“碳循生”全链实践,从种植、采收果实到提取清洁剂,完整体验碳循环过程,近千户家庭因此加入低碳行动。正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所强调的,儿童是气候变化的直接感受者,也是解决方案的创造者。一个塑料瓶的改造、一株绿植的培育、一次材料的回收,都是他们以行动守护家园的证明,让“气候担当”从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日常。
小担当育大器。儿童的气候担当,本质是一场贯穿成长的素养培育。在动手实践中,科学认知悄然构建:湖州的“碳循生”实践将抽象的“碳循环”知识转化为校园里的可操作项目,孩子们在采收无患子果实的过程中,理解植物固碳、资源循环的原理,这种沉浸式学习远比书本说教更深刻。浦东“美普绘”计划以“未来城市之我见”为主题,吸引三万多名儿童参与,在构思环保装置时,他们主动学习气候知识,将科学原理融入艺术创作。更重要的是,担当实践培育了未来社会所需的核心能力。成都社区的孩子们在分享“气候守护小花盆”时,学会了清晰表达环保理念;湖州的学生通过带动家庭参与低碳实践,锻炼了社会动员能力;浦东的“小小环保艺术家”在团队协作中,培养了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这些能力的塑造,让儿童不仅是气候行动的参与者,更成长为具备生态思维、协作精神与担当意识的未来公民。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所倡导的“全面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实践中得以实现。
众呵护成合力。儿童的微小担当能迸发出巨大能量,关键在于社会提供的支持与赋能。这种赋能来自专业平台的搭建:浦东美术馆将艺术空间转化为儿童践行责任的舞台,通过“美育+环保”模式,让“气候云”装置从展览走向更多城市空间,放大儿童倡议的声量;湖州构建“目标—课程—实践—空间—辐射”的“五位一体”体系,让无患子实践从校园延伸至社区,形成可持续的行动生态。赋能更来自精准地引导与资源供给。成都阙家社区的社工通过视频讲解、互动提问,用通俗语言帮孩子们理解极端天气的影响,让低碳行动有了认知基础;浦东的活动联动设计师、公益组织、企业等多方力量,为儿童提供材料、技术与展示渠道,让创意得以落地。当社会为儿童搭建起“认知—实践—传播”的完整链条,他们的小担当就能突破个体局限,形成影响家庭、带动社区的涟漪效应,为未来的气候治理埋下种子。(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万代红)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