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温度,藏在柴米油盐的便捷里;发展的精度,落在家门口的服务中。步行15分钟就能搞定买菜、就医、托幼、维修,这样的生活圈早已不是新鲜事。近日,河南省商务厅、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高品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培育工作的通知》,将在全省范围内分批次培育高品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并对入选试点给予省级财政资金支持。从“基础保障”到“品质提升”的升级,既是对百姓需求的精准回应,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便民圈的升级,是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民生进阶。过去,能在家门口买到菜、加到油,就满足了基本需求;现在,人们不仅要“近”,更要“优”——早餐要营养可口,托育要专业放心,康养要便捷贴心,“一店一早”“一老一小”的细化指标,精准戳中了群众的急难愁盼。河南自2021年推进便民圈建设以来,鹤壁、商丘等地的全国试点已初见成效,如今再以省级财政资金为支撑,在智慧化平台、品牌首店、社区服务等9个方面加码,正是顺着群众需求的梯子往上爬,让便民服务从“将就”变成“讲究”,让日常生活更有质感。
财政的“真金白银”,要花在民生的“关键处”。城市发展不能只追高楼大厦的高度,更要夯实民生服务的厚度。河南拿出财政资金奖励试点,不是撒胡椒面,而是精准滴灌——智慧平台让服务更高效,品牌首店让消费更丰富,康养托育让特殊群体更安心。这些投入看似花在社区“小圈子”,实则撬动了大民生,既让居民少跑腿、多省心,又激活了社区消费的潜力,形成“民生改善—消费升级—经济提质”的良性循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把钱花在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才是最有价值的投入。
高品质便民圈,更是城市治理的“试金石”。一座城市的治理水平,不在于搞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工程,而在于是否把群众的小事办实、实事办好。便民圈建设看似是“针头线脑”的琐事,却考验着规划布局的科学性、资源调配的合理性、部门协同的高效性。河南提出“制度化、常态化”推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正是要以绣花功夫做好城市治理,让每个社区都能实现业态齐全、功能完备,让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居民都能找到归属感。这种从“点上突破”到“面上开花”的治理思路,让城市发展既见“高度”更有“温度”。
从基础便利到品质升级,15分钟便民圈的进阶之路,映照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家门口的15分钟,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鹤壁的试点探索到全省的全面推进,彰显的是地方政府回应民生诉求的责任与担当。当越来越多的社区实现“近”享便利、“好”暖民心,当便民服务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不仅能让居民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更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民生动力。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15分钟的距离,不长不短,却足以丈量民生温度与发展精度。让我们以便民圈升级为契机,持续把民生福祉放在首位,用更优的服务、更实的举措,让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充满暖意,让每个群众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发展的红利,让高品质生活触手可及、幸福滋味绵长醇厚。(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