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灵隐寺的晨钟暮鼓,正在敲响门票经济的退堂鼓

2025年11月20日16:39

来源:大河网

2025年11月19日,杭州西湖景区官宣“灵隐飞来峰景区(含灵隐寺、永福寺、韬光寺)自12月1日起免票”,原合计75元的景区门票与香花券正式成为历史。这场继西湖免票之后的杭州文旅重磅举措,不仅是一次文化惠民的升级,更成为破解全国景区“门票依赖症”的标志性实践。

打破门票枷锁,是文化遗产回归公共属性的必然之举。灵隐寺并非普通景区,而是承载着千年佛教文化与江南人文记忆的精神地标。从东晋咸和元年建寺至今,它的价值从来不是“75元门票”所能衡量的——济公的传说在这里流传,弘一法师的墨迹在这里留存,无数信众与游客的心灵寄托在这里扎根。过去以门票设限,看似是景区运营的“权宜之计”,实则模糊了文化遗产的公共属性,让部分群众因费用门槛错失与千年文明对话的机会。如今免票政策落地,就像拆除了横亘在文化与大众之间的无形围墙,让晨钟暮鼓不再专属付费者,让梵音禅意真正成为全民可及的精神滋养,这正是文化遗产应有的开放姿态。

摒弃门票依赖,是文旅产业重构价值逻辑的关键转折。长期以来,“门票经济”成为不少景区的惯性思维:把门票收入当作核心支柱,忽视周边产业的联动开发,最终陷入“涨价—客流减少—再涨价”的恶性循环。而杭州早已用西湖免票的实践打破了这种困局——自2002年西湖免费开放以来,虽然直接门票收入减少,但带动的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消费增长超过百亿元,实现了“舍小利得大利”的跨越。此次灵隐寺免票,正是对西湖模式的延续与升级。对于灵隐寺而言,免票将带来客流的持续增长,这些客流会转化为素斋体验、文创消费、禅修服务等多元收入;对于杭州文旅而言,灵隐寺与西湖形成“双核心”开放矩阵,将进一步强化“文化杭州”的品牌标签,吸引更多游客停留消费,推动文旅产业从“门票依赖”向“产业共生”转型。

树立开放标杆,是破解行业困局的突破性实践。当前全国仍有不少景区深陷门票依赖,尤其是部分山岳型、文化型景区,将门票价格抬至百元以上,既加重了游客负担,也制约了行业发展。灵隐寺免票的示范意义,正在于它用行动证明:景区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进门费”,而是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服务质量的提升。当灵隐寺把精力从“卖门票”转向“做服务”——优化游览动线、提升讲解服务、开发深度文化体验项目,其吸引力只会更强。这种转变为全国景区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参考:与其在门票价格上“内卷”,不如在文化体验上“深耕”;与其依赖单一收入来源,不如构建“核心资源+衍生服务”的多元业态。从西湖到灵隐寺,杭州的两次文旅“破冰”,正在推动行业认知的迭代:真正的文旅魅力,在于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住、还想来”,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打破门票的思维定式。

灵隐寺的晨钟暮鼓,正在敲响门票经济的退堂鼓。这场跨越千年的开放,不仅让文化遗产回归全民共享的本质,更向行业昭示:真正的文旅竞争力,从来不在门票的门槛,而在文化的厚度与服务的温度。当更多景区放下门票依赖,深耕文化体验与产业共生,中国文旅必将走出一条更具韧性与活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郑州大学 常晓乐)

责编:孙华峰   编辑:谭敏  审核 :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