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厕所标识成“谜题”,公共设计当以人为本

2025年11月20日16:47

来源:大河网

近日,一则关于“奇葩厕所标识”的话题引发广泛共鸣。新华社报道称,多地商场、酒店的卫生间标识采用极简线条、几何图形等抽象设计,令人难以辨识,网友无奈感叹:“只想上个厕所,别考我了!”

公共厕所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清晰明了的标识系统,是保障这一功能实现的前提。然而,当标识本身成为需要“解读”的视觉谜题时,公共设施的便民属性便大打折扣。无论是令人费解的抽象图案,还是模糊不清的对称设计,都在无形中增加了使用者的认知负担。尤其对于老人、儿童、视障人群或紧急内急者,这种设计缺陷可能直接导致使用障碍,甚至引发尴尬与焦虑。

值得深思的是,为何“猜厕所”现象会如此广泛?其背后是设计理念的某种错位。在追求个性化、艺术化的潮流中,部分设计师与管理者过于强调视觉冲击与美学创新,却忽略了公共标识的首要任务是传递准确信息。当“创意”凌驾于“识别”之上,当“风格”掩盖了“功能”,设计便脱离了服务的本质,沦为华而不实的装饰。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厕所标识,在部分公共空间的导向系统、应急指示等领域也时有出现,反映出公共设计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当然,倡导标识清晰并非全盘否定创意。在文创园区、艺术空间等特定语境中,富有巧思的卫生间标识若能兼顾美观与识别,确实能为空间增添趣味。但创意的边界在于不影响功能实现。优秀的设计,应在确保信息准确传达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升华,而非本末倒置。正如《考工记》所言:“器以载道,物以适用。”公共设施的设计更应遵循这一原则,将实用性置于首位。

从更深层次看,厕所标识的混乱也暴露出公共空间标准化管理的不足。目前我国对公共场所卫生间标识尚无统一强制性标准,这给一些过度追求形式而忽视功能的“创意”留下了过大空间。破解此困局,关键在于确立“功能优先于形式”的强制性规范。通过对标识的图形、颜色、尺寸及文字辅助标识做出统一、细致的规定,可以从源头杜绝令人困惑的设计,确保所有使用者都能无障碍识别。这不仅是管理精细化的体现,更是公共服务人性化的基本要求。

解决“如厕难题”需要多方合力。首先,设计行业应树立“设计为民”的理念,在公共项目中优先考虑用户体验,特别是在涉及基本需求的领域,保持设计的克制与理性。其次,场所管理者应建立更严格的设计审核机制,在追求环境美观的同时,坚决守住功能底线。更重要的是,相关部门有必要推动公共标识的标准化建设,为创意设置合理的边界,确保公共空间的友好性。

公共空间是城市文明的镜子,其设计品质直接关系到市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一个小小厕所标识的背后,是对城市治理精细化程度、社会人文关怀水平的真实检验。当每一个公共细节都能体现出对人的尊重与体贴,当设计真正回归“服务于人”的本质,我们的城市才会变得更加温暖、更有温度。让公共设施免于“猜谜”之困,这不仅是对设计伦理的呼唤,更是城市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重庆大学 王润桐)

责编:孙华峰   编辑:王双飞  审核 :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