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时代的今天,慢悠悠的绿皮火车也许正在淡出人们的记忆。但在“八纵八横”加密成型的路网上,全国仍有81对“公益慢火车”缓缓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以暖心服务,票价低廉及“公交化”的开行模式,被沿线居民亲切地称为“致富快车”。

网络截图
“慢火车”虽慢,却搭建了铁路与群众的“民心桥”。在成昆铁路的5633/5634次列车上,每天都能看到许多村民的身影,背着山货赶集,鸡鸭鹅羊安静地待在动物车厢,清晨的新鲜蔬菜整齐摆放在座位下。独特的“客货混装”模式,承载着铁路沿线农村地区人们生活的希望,“慢火车”不仅是沿线群众出行最踏实的依靠,更书写着“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温情答卷。
“快”是效率,是现代化进程的缩影;“慢”是温度,是均衡发展的底线保障。“慢火车”与高铁共同构成了中国铁路的多层次服务体系,满足着不同群体的多元需求。当“慢火车”又一次停靠村口,承载的不仅是农产品与牲畜,更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初心。当“慢火车”依旧是几十年不变的票价,亏损运营时,其背后更是国家的倾力支持,不算“经济小账”,而算民生“大账”。
如今,慢火车被赋予新的使命。各地探索“慢火车+旅游”模式,越来越多游客乘坐“慢火车”深入山区,体验乡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文 景观,带动了沿线服务业的发展,让山区经济焕发出新的活力。“慢”从劣势变成了优势,成为巩固乡村振兴的独特资源,这种转变让“慢火车”继续在新时代发挥着特殊价值。
悠悠“慢火车”,浓浓民生情。“慢火车”或许不够快,却足够温暖,或许不起眼,却最为动人。在这快与慢的交响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温暖的中国,见证着这个时代最为动情的民生温度。(曹忠伟)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