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太行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博爱保护中心的智能红外相机,首次完整清晰捕捉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华北豹的身影。这只被网友戏称为 “穿豹纹的俊猫” 的生灵,在镜头前从容踱步,既以 “高颜值” 引发全网热议,更用鲜活的踪迹,成为河南生态持续向好的 “活体勋章”。
华北豹作为中国特有亚种,曾因历史捕杀和栖息地破碎化陷入濒危困境,全国现存仅约1500只,珍稀程度不亚于大熊猫。河南太行山脉正是其核心栖息地的 “希望之地”。如今太行山区超90%的森林覆盖率,为其提供了茂密的栖息空间;野猪、狍子等猎物资源的充足,筑牢了食物链的坚实基础;黄河流域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各类湿地重现珍稀鸟类的身影,更印证着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全面复苏。
华北豹的 “回归” 绝非偶然,而是河南在生态治理上三维发力的必然结果。河南以 “森林河南” 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战略为引领,严守生态红线,为华北豹划定 “安全领地”;在自然保护区用智能红外相机网格化监测构建起野生动物的 “数字档案”,实时监测华北豹的行动;同时与山西、陕西跨省联动,推动华北豹栖息地廊道建设,打破行政边界守护 “生态共同体”,让这只精灵不必再面对 “孤岛式” 栖息地的困境。
这种 “点—线—面” 的保护网络,让华北豹从 “孤独行者” 成为 “家族群落”,更让河南太行山区从 “生态脆弱区” 蜕变为 “生物多样性富集区”。
“离远点拍,别惊扰了它”“希望它在山里好好生活”——网友们的暖心留言,折射出公众对野生动物的珍视与共情。这种发自内心的喜爱,正转化为生态保护的社会共识。河南的实践,更让这份共识有了落地的路径:太行山保护区并非 “与世隔绝的孤岛”,而是通过生态旅游、研学教育等形式,让 “豹的价值” 转化为周边群众的福祉,通过科普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华北豹的生态意义,通过完善生态廊道减少人为影响,通过法治保障筑牢保护防线。游客为一睹 “豹影” 而来,带动周边民宿、特色农产品发展,形成 “保护—发展” 的良性循环。
当华北豹在太行山林间从容穿梭,它不仅是 “生态颜值” 的代表,更是河南生态治理能力的 “试金石”。从黄河安澜到豹影重现,河南的生态答卷正愈发厚重。这场 “豹变” 之路,是生物多样性的复苏史诗,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原实践——唯有以敬畏之心守护每一寸生态空间,才能让 “中国豹” 在华北山野永续奔腾。(郑州大学 李昱妤)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