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公文抄袭是病,得治!

2025年11月21日13:23

来源:大河网

东汉桓帝时期,一位官府掾吏为图省事,请人代写奏文遭拒后,竟直接抄袭汉代名臣梁国葛龚的旧作,甚至连原作者姓名都一并照抄上呈。太守阅后大惊,不仅未赏其“文采”,反而立即将其罢免。这则被浓缩为“作奏虽工,宜去葛龚”的典故,生动地揭示了“懒人思维”的害处,至今仍为镜鉴。

公文是传达政令、规划工作、沟通交流、回应诉求的重要载体,是政府公信力的直接体现。将公文写作当成“文字游戏”,大搞“拿来主义”,虽然既能交差又能显才,但却是对职责的亵渎,不仅会严重损害公文的权威性、影响政策的落实力,也会因“全无学术,专事剽窃”而遭人唾弃。

公文抄袭既是文风之病,更是作风之弊。近期,内蒙古、青海、广西、甘肃、陕西等多省区密集部署公文抄袭专项整治行动,体现的就是对“文抄公”的零容忍,对“假把式”的不姑息,以文风之变重塑作风之实,避免发生张冠李戴的闹剧,筑牢为政之诚信基石。

公文抄袭现象频发,绝非单纯的个体懈怠,深层原因是个别地方喜好“材料出成绩”“公文出亮点”,热衷指派、摊派公文写作任务。而当基层干部困于“材料围城”时,就不得不东拼西凑,做“无米之炊”。于是,抄袭便成了“无奈的选择”,形成了“天下公文一大抄”的潜规则

根治公文抄袭,不能止步于撤换文件和追责个人,更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从源头破解“为何要抄”的困局,推动文风与作风同频共振。一要建立起草人首责、科室核稿、领导终审“三道关卡”,实行“谁起草谁负责、谁审核谁担责”闭环管理;二要严控“突击要材料”“反复改稿件”任性要求,让基层干部真正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深入调研、服务群众;三要加强专业训练,帮助基层干部熟练掌握公文规范,提升公文写作能力本领;四要坚持对恶性抄袭实行“一案双查”,既追究直接责任人,也倒查领导管理责任,以严肃惩戒从根源上压缩抄袭的空间。

公文不是装饰政绩的花瓶,而是承载民意的舟楫。从东汉掾吏的“一键粘贴”到今天的“AI代笔”,公文抄袭的套路在变,但透支公信力的本质未改。唯有自上而下消灭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才能扫去思想上的惰性,根除“拿来主义”积弊,让公文撰写回归为治理服务的初心。(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吉明)

责编:孙华峰   编辑:何心悦  审核 :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