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让强健体魄与丰盈心智同行

2025年11月21日16:37

来源:大河网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围绕保障体育时间、丰富活动内容、强化资源支撑提出二十条具体举措。其中,“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的刚性要求引发广泛关注。这不仅是对当前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精准施策,更是在国家战略层面对青少年全面发展作出的系统谋划,其核心指向,正是推动强健体魄与丰盈心智的有机融合、协同并进。

强健的身体是心智发展的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这一重要论述将青少年体育置于建设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宏大格局中,赋予其厚重而深远的时代意义。此次《意见》的出台,正是对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有力落实,旨在切实扭转长期以来“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把“健康第一”从理念转化为行动,让每天两小时体育活动成为校园常态。当学生在运动中奔跑跳跃、协作拼搏时,他们所收获的远不止体能的提升:运动的汗水,锤炼的是坚韧意志;团队的配合,涵养的是规则意识与协作精神;比赛的胜负,传递的是如何面对挫折与挑战——这一切,都是丰盈心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土壤与养分。

然而,政策落地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学业压力挤占运动时间、部分学校场地师资不足、“安全红线”束缚教师作为等问题,仍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阻隔。对此,《意见》展现出系统思维和破题决心:它并非简单做“时间加法”,而是着力构建“课内外、校内外”贯通的体育育人新生态。从中小学上下午各安排一次大课间,到将体育作为课后服务必要内容;从严格落实体育课时,到鼓励学生节假日积极锻炼,一系列组合拳旨在让体育融入教育全过程,成为青少年无需刻意坚持的生活常态。

尤为关键的是,此轮改革剑指“形式化”积弊,注重体育教育的实质成效。无论是强调大课间“有质量”,还是课外锻炼“有强度”;无论是推动班级联赛常态化,还是倡导运动项目多样化,其目标都是引导学生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热爱”,真正掌握一两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并在其中找到乐趣、建立自信、完善人格。各地已有诸多积极实践:北京保障“每天一节体育课”,上海将运动技能纳入学生综合评价,成都部分学校巧用楼顶空间增设体育设施等。这些探索为“体魄如何强健、心智如何丰盈”提供了生动注脚。

归根结底,《意见》的深层意义在于推动教育理念的革新与重塑。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目标绝不是培养只会伏案苦读的“单面人”,而是塑造身心健全、朝气蓬勃的时代新人。强健体魄,意味着更充沛的精力、更强韧的生命力、更积极的生活态度;丰盈心智,则代表着健全的人格、丰沛的情感与勇担责任的精神品质。二者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体育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展望未来,当校园里处处跃动青春身影,当汗水不仅浇灌出强健筋骨,更滋养出乐观、豁达、坚韧的内心,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让政策刚性落地,化为教育日常的温度;让运动成为习惯,融入青春血脉。我们期待并坚信,强健体魄与丰盈心智的同行,必将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奠定更加坚实的健康与精神基石。(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陈相)

责编:孙华峰   编辑:谭敏  审核 :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