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课堂沦为可售商品,谁之过?

2025年11月21日17:17

来源:大河网

大学校园中,付费替课现象正悄然蔓延。从公共必修到专业实验,甚至研究生课程,找人代课已形成一条完整的灰色链条。面对实习考研的时间冲突,或是出于对课程内容的不满,越来越多学生选择以替课换取时间自由。据了解,不同课程有明确的“市场价格”:早课25元,普通课20元,实验课35-65元。同时,交易渠道也多样化,部分学生会选择在企业微信上寻找客源,因为企业微信是实名制的,能避免老师“钓鱼”。为应对课堂点名这一关键环节,替课者更是研发出了不同的策略,或通过压低声音、借助环境噪音掩护来伪装应答;或在随机点名时保持沉默,规避检查。

替课成风,首先指向的是课堂自身吸引力的衰退。当课程内容脱离学科前沿、缺乏实际价值,当教学仍停留在照本宣科,知识本身的魅力便难以维系。对学生而言,如果课堂只能提供书本知识的重复,学习便从主动探索沦为被动消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选择以几十元的代价找人替课,而不去上课的时间便会用于他们认为更具价值的实习、考研复习或其他活动。

僵化的考核机制进一步助长了这一现象。当前,许多课程的评价体系仍过度依赖出勤率等方式,将学习简化为个体在场的形式,无形中将丰富的学习过程简化为机械的形式主义。当点名成为获得学分的关键,替课便成了逃避惩罚的捷径。如果教师只满足于座无虚席的表象,却忽视了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对课堂里心不在焉的沉默与思维的缺席视而不见,恰恰为替课市场的滋生提供了最适宜的温床。

同时,大学生正面临考研、实习、求职与课业的多重压下。在此背景下,课程体系本身如果缺乏足够的弹性与价值说服力,在时间与精力难以兼顾的前提下,那些被视为含金量低或与自身目标关联弱的课程,往往最先被牺牲。当教育无法彰显其对学生长远发展的价值,反而被学生视为实现阶段性目标的阻碍时,寻求替代方案便成为必然。

替课现象绝非简单的诚信问题,而是课堂价值缺失、评价机制僵化与学生现实困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这一难题,不能仅靠道德约束或口头说教,更需要教育本身的深刻反思与革新。唯有让课堂重现思想活力,建立真正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系,并理解学生在多重压力下的实际处境,才能重建课堂的不可替代性,让知识探索重归校园应有的核心地位。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木材需经匠人劳作,方能成器;人也需经诗书教化,方能实现真正的“成人”。通过知识的传承与智慧的启迪,使人得以真正“成人”。(江西师范大学 钟均均)

责编:孙华峰   编辑:韩淼宇  审核 :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