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自习25元1节,实验课最高65元,研究生替课更是香饽饽”。当大学校园里的上课资格被明码标价,当狐友群、微信群沦为“替课交易大厅”,这场打着“互利共赢”旗号的灰色交易,早已超出“偷懒” 的范畴,成为侵蚀教育根基的毒瘤。有偿替课成风,绝非个别学生的道德失守,更折射出高校管理、课程设置与价值引导的多重短板,唯有直击病灶、多管齐下,方能还校园一片纯粹的求知氛围。
有偿替课的危害,远比想象中更深远。学生花钱买“出勤”的背后,是求知欲的枯竭和责任意识的缺失,本该深耕细作的专业知识被敷衍了事,四年大学时光沦为“混文凭”的走过场,最终在就业市场上沦为“空心人”。教育课堂沦为交易筹码,教师的心血备课被无视,高校的学术尊严被践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沦为空谈。社会上这种“花钱能办事”的扭曲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影响青年一代的是非观,当投机取巧成为常态,踏实肯干反而被嘲笑,最终损害的是社会发展的人才根基。
有偿替课的滋生,绝非单一因素造成。部分学生价值观扭曲,将大学视为“镀金场”而非“求知地”,缺乏对知识的敬畏心。更有非全日制研究生等群体,因工作与学习冲突,无奈选择替课作为折中方案。课程设置上一些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呆板,既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也难以契合职业发展期待,让学生产生“上课无用”的抵触心理。高校管理传统点名方式难以防范“专业替课”的钻营,对社交平台上的交易群缺乏有效监管,惩戒机制宽松,让替课者有恃无恐。而社交平台的监管缺位,更是为替课交易提供了滋生的温床,小众化的传播渠道成为规避监管的“保护伞”。
斩断有偿替课利益链,还校园净土,势在必行。为此,还需靶向施策、精准发力。一方面,高校应创新监管手段,摒弃单一点名模式,推行“课堂随机提问+指纹签到+课后小测”的组合拳,让替课者无处遁形。同时建立替课黑名单制度,一旦查实,不仅要对雇主和替课者双双严肃处理,更要与奖学金、毕业证挂钩,提高违规成本。特别是课程改革必须动真格,砍掉“水课”、打造“金课”,让课程内容贴合时代需求,用案例教学、项目实践等鲜活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觉得“上课值得”。另一方面,社交平台更需履行监管责任,对“替课”“代课”等关键词进行精准筛查,封堵交易渠道,不给灰色交易留空间。
教育的本质是灵魂的唤醒,而非简单地出勤打卡。高校、学生、平台必须形成合力,既要以严格监管斩断利益链条,更要以优质教育重塑求知初心,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值得珍惜的精神盛宴,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在校园里收获成长与担当。正所谓解决替课问题,最终还是要让课堂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唯有如此,才能让有偿替课失去生存的土壤,让大学真正回归“立德树人”的本源。(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曹灿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