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梅州35万亩金柚硕果盈枝,“金柚之乡”名片如柚金黄闪耀;湖北嘉鱼蔬菜长廊沃野千里,现代化科技赋能满目青翠;山西大同万亩花海绵延起伏,创新助推黄花“七十二变”欣欣向荣……乡村振兴的广袤画卷上,各地正以开拓进取的姿态书写独特而富有生机的产业蓬勃发展新篇章。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要加强科技应用,推动农文旅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带动更多农民群众增收致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要振兴,关键要打好“特色”这张牌。
然而,部分地区产业面临同质化严重的问题,陷入发展困境。有的地方追求“面子政绩”,大量套用模板,一时间,山里田间作物大换,表面“欣欣向荣”,群众却苦不堪言;有的地方缺乏主见和规划,见一村产业向好、村民致富,便盲目跟风,造成同质化、“内卷式”竞争;还有的地方创新意识不足,谈及产业只知做“农家乐”、搞“采摘园”、建“风情街”、造“网红打卡点”,内容千篇一律,形式司空见惯,体验乏善可陈。

AI图片
深究“同质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缺少对“特色”二字的认识、思考和把握。何为“特色”?“特”是独特,意为与众不同,超出寻常;“色”是色彩,意为独具亮色,自成风格。做到“特色”,即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走好差异化产业发展道路。
在“人无我有”上下功夫。一域有一域的资源禀赋,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民风习俗、文化底蕴各不相同。让更多特色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离不开对地方特色的深度挖掘,深刻把握。二十多年前,云南新平凭借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种出第一批“褚橙”,逐渐在市场上享有盛誉;如今,云南西双版纳正依托气温常年稳定的生态优势,积极探索榴莲种植的特色农业新路径。无法复制的本土资源是地方产业迈向成功的关键所在,如何发现、整合、利用这些资源,成了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农民富足的必答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色资源的“宝藏”始终埋藏于乡土。要沉下心来,从脚下的土地出发,走进田间地头,摸清资源禀赋,挖掘多元价值。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结合实际研究,从经济状况、土地条件、气候特征中选育出宜种作物,以精准匹配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综合分析市场,提炼本土文化特色,发挥生态风貌、非遗传承、民风民俗等地方独特优势,擦亮乡村文旅发展的“金名片”。系统盘点乡土资源,在发展全局中找准定位,在横向对比中识别长处,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独特价值。
在“人有我优”上做文章。各地产业正蓬勃发展,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既考验大局意识,也考验创新本事。吉林敦化谋定而后动,聚焦粮豆产业,以“二产带一产促三产”的发展理念开发大豆衍生产品,锻造出富有竞争力的敦化大豆品牌;山西大同跳出传统的单一发展思维,“点黄成金”,将黄花以食材、酒品、茶品、药材等更为多元的形态融入现代消费场景,让黄花产业发展焕发新的生机……多地的生动实践正在表明:当思维牢笼一次次被突破,创新潜能不断被激发,乡村产业必将迎来一条差异化发展的康庄大道,通往乡村全面振兴、福泽万民的幸福彼岸。
勇于破局,方能开路;敢于创新,方能致远。实现破局,不能莽撞蛮干,而要立足地方实际、根植市场前景;做好创新,不能盲目轻率,而要基于调查研究、遵循发展规律。创新破局,要有清晰考量,精准把握方向,用新思维、新技术、新手段培育新品种,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要讲好品牌故事,赋予独特价值,悉心挖掘地方历史传说、民俗技艺、人文精神等,为产品注入独一无二的文化灵魂。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如将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相融合,打通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间的阻碍,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要将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合,依托特色农业打造特色旅游,推动形成“农旅+咖啡”“农旅+艺术”“农旅+数字化”等新业态、新场景,形成文旅发展的新趋势。
乡村振兴的画卷不应是单调的复制粘贴,而应是万紫千红的百花齐放。从“千村一面”到“各美其美”的华丽转身,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重复,而是更多的思考、更大的勇气和更久的坚持。做好产业的“特色”文章,才能让每一个乡村以差异化的发展展现独特优势,让产业振兴真正成为驱动乡村持续繁荣的强劲引擎。(季虹宇)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