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片银杏叶定价22元仍热销3000+,50片枫叶标价29.9元能售出500多单,网友那句“人总是能赚到认知以外的钱”,道破了落叶经济的意外火爆与深层争议。
落叶本是秋日里自然馈赠的免费景致,是季节轮换的诗意符号。人们留意它、欣赏它,本是热爱生活的纯粹表达。但当公园、景区的叶子被采摘下来明码标价,这份自然本真便与金钱利益紧紧捆绑,味道也悄然变了味。
不可否认,买家的需求并非毫无情理——用落叶布景拍摄、制作手工装饰或标本,本质是想留存秋日记忆、寄托情感联结。但正如网友疑惑的那样,何不亲身走进公园捡拾落叶,沉浸式感受秋意呢?亲身参与的过程既能触摸生活里的小确幸,也能体验寻找与筛选自然馈赠的独特乐趣,远非花钱购买商品所能替代。
反观大连外国语大学保洁阿姨们的创作,她们将自然脱落的落叶,拼绘出“银杏伞”“银杏椅”,勾勒出各式景观摆件,不涉及任何商业交易,纯粹用创意为校园添彩。这份不掺杂利益的热爱,收获全网一致好评,真正戳中了人们对原生诗意的向往。
落叶经济的褒贬不一,核心是自然之美与商业利益的碰撞,更是消费观念变迁的生动缩影。如今,不少人愿意为“省事”“便捷”付费,商家正是精准抓住这一心理,将简单的筛选、清洁、包装等服务转化为商品价值。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份“便捷”是以什么为代价?卖家坦言叶子取自公园或景区,我国《城市绿化条例》第二十六条早已明确界定:“损坏城市树木花草”属于违法行为,可依法处以罚款、治安管理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还将追究刑事责任。其他城市也纷纷出台相关规定,如《浙江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第二十条第(四)项就明确“禁止破坏草坪、绿篱、花卉、树木、植被”,为城市绿化资源筑起坚实的法律屏障。
从法律边界来看,落叶虽不直接构成法律意义上的“财产”,但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管理始终受到法规严格约束。非商业目的、未造成损害的少量捡拾通常不违法,但商家为营利开展的大规模商业采摘,若未经相关部门许可,不仅涉嫌破坏城市树木花草,还可能构成非法经营或侵犯公共财产,面临明确的法律追责。2022年湖北日报就曾报道过一起典型案例:刘某为加工药材售卖牟利,偷采银杏叶13袋共计432.6斤,最终被警方依法处理。这生动印证了“树叶非商品,采摘有红线”的法律底线。
这些处罚绝非小题大做。大规模商业采摘不仅会破坏公共景观的完整性——原本层林尽染、落叶铺毯的诗意场景,可能因过度采摘变得斑驳杂乱;更会直接影响土壤腐殖质形成,打破“落叶归根”的自然生态循环,让本应滋养土地的自然馈赠,成为利益追逐的工具。更值得深思的是,当落叶变成明码标价的商品,它原本承载的季节意蕴,渐渐被消费主义稀释,最终沦为情感联络的替代品和跟风消遣的物件,彻底丢失了原生属性。
人们追求美、留存秋意的需求能够理解,但这份追求不应以破坏自然、触碰法律红线、扭曲纯粹为代价。消费观念的升级,不该是从“亲身感受”退化为“花钱购买”,更不该让商业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与法律准则之上。
落叶之美,美在其自然本真,美在与季节、与生活的真实联结。对消费者而言,与其花钱购买脱离原生环境的落叶,不如走进自然亲手捡拾,在体验中感受秋之韵味;对商家而言,若想挖掘商机,更应守住法律与生态双重底线——以捡拾自然脱落叶片为前提,拒绝主动采摘破坏,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及公共道德规范。
落叶本是秋天的信使,而非营利的筹码。唯有让商业行为在法律框架内与自然生态良性共生,才能留住落叶的原生诗意,不让秋天的浪漫在利益交换中褪色。(安庆师范大学 张宇蝶)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