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院士增选“破壁”,是创新体系的深层变革

2025年11月21日19:00

来源:大河网

11月21日,中国工程院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比亚迪首席科学家廉玉波、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当选院士。两位来自领先民企的科学家当选,引发了科技界对院士评选标准与创新生态系统的广泛讨论。中国工程院院士大门首次向民营企业专项敞开,标志着院士评选制度迎来了历史性突破,这不仅是人才评价体系的进步,更是国家创新格局的深层变革。

长期以来,中国工程院院士人选以高校、科研机构和国企为主,被戏称为“三位老哥”。这种格局在今年被打破。中国工程院在2025年院士增选指南中明确,首次为民营企业科技人才设立8个专项名额,主要用于支持民营科技领军企业候选人,意味着民企科研人员有了专属的晋升通道。回望来路,民企科学家跻身院士行列的案例凤毛麟角。2019年,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民企走出的首位两院院士。此后几经增选,民企院士至今仍屈指可数。此次专项名额的设立,打破了民企科学家面临的隐性壁垒。正如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侠所言,这一变化符合院士制度改革趋势,让“工程科学回归解决重大问题的既定轨道”。

专项通道的背后,是民营企业科技实力的大爆发。比亚迪深耕新能源汽车领域,攻克了电池能量密度提升、整车电控系统集成等多项行业难题;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持续领跑,用技术创新筑牢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全球竞争力。据全国工商联统计,民营企业贡献了全国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承担了50%以上的研发投入。在AI、半导体、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民企已成为创新的主力军。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企科研人员在院士队伍中的代表性严重不足,2023年院士增选中甚至没有任何民企候选人入选。

院士大门向民企敞开,不仅仅是荣誉分配的变化,更是创新体系的深层变革。与国外院士头衔偏重荣誉性不同,中国院士背后连着实实在在的科研资源。院士名额向民企倾斜,意味着科技资源配置格局的优化。这一变化将产生深远影响:引导更多科研人才流向产业一线,推动形成“企业出题、院所解题、市场阅卷”的创新闭环。当科研与市场前沿紧密结合,技术成果转化的效率将大幅提升。民企科学家当选院士,也是对年轻科研人员的生动启示:无论身处何种岗位,只要坚守创新初心、勇担时代使命,都能在科技浪潮中实现价值。

当然,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阵地,还需进一步完善配套机制。要持续优化科技评价体系,让产业贡献、市场价值成为科研评价的重要维度;要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打破高校与企业间的技术壁垒、人才壁垒;要加大对企业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敢于投入、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唯有如此,才能让更多企业科研工作者安心攻关、大胆创新,让产业沃土孕育出更多科技创新的“金种子”。

科技创新从来不是孤立的探索,而是扎根实践的接力前行。企业界院士的诞生,是我国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的必然结果,更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生动写照。从实验室到生产车间,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升级,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坚守与付出,都在为科技强国建设添砖加瓦。期待未来有更多产业一线的科研人才脱颖而出,让创新之花在产业沃土上绚烂绽放,让科技成果更好地惠及民生、点亮生活,书写属于中国科技创新的崭新篇章。(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谢镓好)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