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员成“新市民”颇具施政温度

2017年12月27日07:59

来源:大河网

  □何勇海

  合肥市公安局日前为45名流浪乞讨人员采集指纹、拍照、办理落户手续。这45名流浪乞讨人员现在已成为拥有户籍的合肥市民,可以享受医保等各种市民待遇。(见12月26日央广网报道)

  为流浪乞讨人员集中办理落户手续,合肥此举堪称“冬日里的一股暖流”,彰显了城市管理者的爱民之心、以人为本情怀。流浪乞讨人员是身处最底层的弱势社会成员,对弱势群体的态度,考量着一个地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和谐程度。所以,不管是从职责使命出发,还是从人道主义出发,帮助和救助流浪乞讨人员,让他们有饱饭吃、有热汤喝、有暖衣穿,不仅是相关部门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流浪乞讨人员除了饥寒所迫之外,还会有大病所困、失业所忧、灾害所难。靠暂时性的救助来解决饥寒问题比较容易,而大病所困、失业所忧、灾害所难,则并不能依靠救助从根本上改变,而是需要尽快破除身份壁垒,保障流落在异域他乡的公民平等地享受到各种政策利好,这样才能给流浪乞讨人员的困境“兜底”。

  可见,将事实上等同于“黑户”的流浪乞讨人员纳为“新市民”,是具有“温度”的施政体现,相信此举能让城市给更多人以“家”的归属感,值得其他地方效仿。当然,在这方面必须做好查询甄别,要防止纳为“新市民”的流浪乞讨人员具有“双重户口”,在原籍地和落户地享受着最低生活保障等多方面的双重待遇,也要防止一些人钻政策的空子,把有残疾或智力、精神障碍的家人偷偷地弄到可以落户的地方来。

  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即便是流浪乞讨人员,在享受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福利时,也不以户籍为壁垒。正如一些网友所建议: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作为,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打造一个全面的“兜底网”,让所有流浪乞讨人员的权利得到实实在在的保障。同时,我们要为有自力更生能力的流浪乞讨者想点子、找路子,引导他们自食其力,更好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

编辑:史海山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