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情报告】
□本报评论员赵志疆
1月6日下午1点多,郑州市区迎来2018年第二场降雪。郑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处“以雪为令”,当天下午3点就已经在“四桥一路”(即金水路、紫荆山立交桥、新通桥、大石桥、河医立交桥)开始了除雪工作,确保郑州东西“大动脉”畅通。据郑州市除雪办提供的数据,6日夜间参与除雪的专业除雪队伍有25100余人,动用大型除雪设备622台,其他设备、车辆(装载机、运输车)600台(辆)。
“以前,一场大雪过后,第二天路面不是积雪就是结冰,简直寸步难行。今年不一样了,马路上的积雪,就像变魔术一样,仿佛瞬间‘消失’了。”郑州市民刘女士的这番话,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对于大雪,很多人都又爱又怕——爱的是漫天飞雪、诗情画意的美景,怕的是路面结冰、步履维艰的出行。令人感到惊喜的是,今年的两场大雪给郑州留下的只有美景,没有不便。这当然不是什么“魔术”,套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来说: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他们,就是顶风冒雪奋战在一线上的除雪人员。
当我们望着窗外纷飞的雪花怦然心动的时候,除雪人员正在用体温感知严寒;当我们在寒风中回味家的温暖的时候,除雪人员早已披星戴月离开了温暖的家。在向那些兢兢业业的劳动者致以敬意的同时,精细化的城市管理同样值得嘉许。与往年相比,郑州今年除雪不仅注重机械化与人工除雪相结合,而且采取了“边下边清”的新方式。雪住风停之后再清扫固然省事,但清扫难度无疑会大大增加,同时也不可避免会对公共生活造成影响,相比之下,“边下边清”无疑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公共出行。从雪前预警到雪中清扫,相关部门一直在努力。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雪是最能激发诗情画意的精灵,也是最能检验精神品质的景观。最美丽动人的雪景,从来都不只是自然景观的剪影,在那些“风雪不归人”身上,不仅体现着宝贵的敬业精神,同时也构成了一幅幅温情脉脉的雪中美景。男子喝酒迷路醉卧雪中,漯河民警熬姜汤连夜施救;危重病人急需转院郑州,商丘高速交警连夜开辟通道接力护送;正在开封城除雪的环卫工,突然收到匿名者点送的外卖……一幕幕暖心的场景,勾勒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主旋律——爱与关怀使生活更加美好而温暖。
雪里已知春信至。雪之可贵,在于蕴含着无穷的希望。除了对丰收的期待之外,城市管理的持续完善以及公共情怀的集中展示,无疑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丰收”,寻常雪景因此也就有了更加耐人咂摸的隽永味道。
【暖新闻】
信阳大雪封路一孩子急性肠炎被困 高速交警逆行营救打开生命通道
【热点追踪】
郑州自来水员工雪天赤膊修水管成网红 当事人:“湿身”是常有的事
【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