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语境下,人们只与“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以至于谎言往往披着真相的外衣,在网络上恣意妄行。
□河南日报评论员夏远望
1月11日,一条题为“扒车门阻高铁事件再发酵”的信息在网络上传播。该信息称,涉事女教师的老公是刑警大队长,没有买票,已被公安部免职审查,女子的行为导致三百趟火车时间重新调整。经调查核实,该信息系谣言。目前,发帖人戴某某已被合肥市警方查获。(据1月13日澎湃新闻报道)
谣言的澄清非常及时。然而我们仍要追问,一则没有任何可靠信息来源的帖子,何以如此迅速地在网络上传播?再回到事件本身,1月9日合肥市庐阳区教体局的相关处罚决定,已证实“扒车门”女子为某小学教导处副主任,然而1月10日,一则《合肥女教师阻止高铁发车:她用自己的尊严,为弱势群体维护利益》的博文“横空出世”,迅速在朋友圈赢得10万+的阅读量,并获得5万多次点赞与1000多人打赏。文章没有明晰涉事者具体身份,就主观地为其贴上“弱势群体”的标签,并极力淡化高铁拦车与破坏规则的危害性。模糊基本事实阐述偏激观点的类似文章还有很多,而一些受众对此深以为然,这又是为什么?
“后真相”正在影响中国的舆论空间。所谓“后真相”,按《牛津词典》的定义,指“客观事实在塑造公共舆论时远不如诉诸情绪和个人信仰有影响力”。也就是说,人们更容易受情绪和主观认知影响,而不是客观事实,或者人们不太关心客观事实。《牛津词典》把“后真相”定为2016年的“年度词汇”,因为那一年该词汇的全球使用率飙升了2000%。
认定“特权阶层惯于为所欲为”的人群,很容易接受“扒车女子丈夫为刑警大队长”的信息;极具同情心的人,则更易被“为弱势群体维护利益”之类的观点所打动。《上海女孩随江西农村男友回家过年,吃完第一顿饭后提分手》,虽被证实是假新闻,但并不影响不同人群由此爆发的关于城乡差距、婚恋观大讨论。罗一笑事件、江歌案、榆林产妇坠楼事件……太多的新闻反转和事实缺失,导致事实认知在传播中反复变化。“新闻可能是假的,但类似事件肯定存在”,重要的是情感宣泄。
“后真相”语境下,人们只与“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如果出现与自己立场相悖的证据,则更倾向于忽略这些消息,以至于谎言往往披着真相的外衣,在网络上恣意妄行。咪蒙在分享其自媒体写作经验的《如何写出阅读量100W+的微信爆款文章?》一文中总结:大众不是想看你怎么表达你自己,而是想看你怎么表达大众。我想在你的文章中看到我自己,我在朋友圈转发这篇,是因为“作者帮我说了我想说的”。高铁“扒车门”,作为个案本没有必要上升为公众话题,其传播过程中的“后真相”现象,值得人们反思。
“后真相”无疑是种病态的存在。然而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传播规律,我们必须正视它。事实永远是第一位的,公众必须学会理性质疑,从多个信息源全面了解事件。为了打击谎言,只报道事实是不够的,新闻传播者也必须学会同受众的内心和思想对话,从情感上影响他们。“扒车门”报道中,如果添加现实中因旅客危险行为导致列车事故惨烈现场及亲友悲痛画面,添加铁路工作者废寝忘食的动人故事,从情感深处打动受众,网络上的偏激观点与谣言传播是否就会减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