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变化“在路上”

2018年06月05日19:04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宋敏

  “要想富,先修路”“一路通,百业兴”,这是老话,更是真理。农村公路是保障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设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近日,笔者在息县探访了“四好农村路”建设情况。

  初夏时节的息县项店镇张庄村,平坦宽阔的水泥路连着每户人家,不时有车辆往来穿梭,道路两侧的白玉兰、沙柳随风摇曳。若不是听村民“忆苦思甜”,很难想象这里以前的模样。

  “进了息县坡,道路像鸡窝,搓板路坑牛能卧,小坑还没大坑多。”说起以前的农村路,80岁的村民曹光荣不胜感慨。原来,以前进村的路又窄又破,边坡上堆的都是垃圾,村民还喜欢在公路上打场晒粮、堆积杂物,原本就不宽的路肩蚕食严重。修路前后对比反差大,让人直观感受到“四好农村路”给村民带来的满满实惠。

  从前因为路差,困住了张庄村的发展步伐,也让这里成了有名的贫困村。为了补齐短板、迎头赶上,2016年至2017年,息县整合9.36亿元财政涉农资金,建成1971公里农村通村通组道路,其中张庄村共修建组组通5公里、户户通8公里。放眼全省,农村公路建设稳步推进:将“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列入2018年民生实事,1~4月份,全省累计完成新改建农村道路1190公里,为年度目标的16.22%,其中4月份完成379公里……这一个个数字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感受到了出行便利的好处,更多的贫困地区受惠于“路路通”。

  既要把农村公路建好,更要管好、护好、运营好,才能为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好保障。正所谓“硬”路还要做好“软”文章。在张庄村,不同路段,栽植不同树木,立体搭配乔木、灌木和草坪;每隔一段还放置有分类垃圾桶。公路建好后,路肩树木种植管护就交由村里管理,设立公益性岗位,安排贫困家庭人员就业,形成路肩林带管理和农村公路日常管护长效机制,在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同时,也使乡村道路更畅通、农村面貌更美观。

  夜幕降临,清风拂面,矗立在道路两旁的太阳能路灯亮了起来,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响起了欢快的歌曲:阳光的油彩涂红了今天的日子哟,生活的花朵是我们的笑容……乡亲们不断从四面走进广场,跳着属于他们的幸福舞步。让农村更强、农民更富、乡村更美,村里的变化在路上;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没有终点,也永远在路上。(作者为本报城市经济采访部记者)

编辑:史海山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