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非遗保护传承发展良好 让古老非遗焕发新活力

2018年06月13日09:18

来源:大河网

  中原大地上众多精彩纷呈的非遗,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的长卷上,是我们民族精神传承、文脉赓续的重要象征,更是我们坚定树立文化自信的宝贵源泉。

  □河南日报评论员夏远望

  被称为“民族记忆的背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天的河南,早已不是古老的代名词,而是通过各种创意,解锁出N种玩法,连接传统与现代,成为有底蕴的新风尚。(见6月11日《大河报》)

  文同脉,情同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是蕴藏民族精神的符号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原大地上众多精彩纷呈的非遗,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的长卷上,是我们民族精神传承、文脉赓续的重要象征,更是我们坚定树立文化自信的宝贵源泉。如何让古老的非遗不断焕发新的活力?我省非遗保护传承逐渐呈现出的良好发展态势,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解题空间。

  非遗+创新。2015年底诞生于郑州的戏曲APP“戏缘”,是国内第一个“互联网+戏曲”移动平台,凭借戏迷打擂、名家教学、大戏欣赏等栏目和诸多线下活动,“戏缘”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多个剧种的一大批知名院团和戏曲艺术家进驻线上工作室;90后设计师琚瑜将现代设计理念和传统非遗文化深度融合,他设计的版画元素被附带到了挎包、T恤、挂历、礼盒包装等上面,个性十足。对高科技利用较少、程度低,工艺设计或创造理念陈旧、过时,是阻碍非遗传承与发扬的一大障碍,借助现代科技和互联网的风口,让非遗成为网络世界里的“爆款”,为传统非遗文化注入现代生活理念,提高非遗传承人对现代审美、造型等社会需求方面的见识和认知,才能更好地展现非遗之美、传播非遗之最。

  非遗+扶贫。平顶山市宝丰县以“学习传统工艺,走向共同富裕”为主题组织非遗剪纸传承人,为60余名贫困群众传授剪纸技艺。淮阳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泥狗的发祥地,当地因势利导,组织帮扶农村留守老人和妇女捏制泥泥狗,并统一收购销售,帮助农民走上脱贫致富小康路。截至目前,全省贫困县共有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9个,省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110人。充分发挥各地非遗传统手工艺优势,实施文化扶贫、非遗扶贫,不仅能帮助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振兴传统工艺,丰富贫困地区群众的精神生活,还能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可谓一举多得。

  非遗+旅游。“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今年中国(郑州)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期间,河南的木版年画、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外国友人赞不绝口。近年兴起的文化旅游热,给非遗保护注入了新的生机。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无形又“有形”,让其完美地呈现在游客面前,就要用符合当下消费者需求的方式,将其包装成可互动、体验、带走的产品。要立足文化的根源进行旅游开发,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产业链,让游客获得体验式旅游感受,见人见物见生活,更好地领略非遗的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远方的诗,历经岁月洗礼魅力无穷。它不仅代表过去,更属于现在与未来,筑其魂,扬其韵,传其神,呵护非遗人人有责,守望家园你我同行!

编辑:史海山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