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屈原,过好廉节!

2018年06月18日06:10

来源:大河网

  五月五,过端午。细雨濛濛,粽香飘逸之中,人们往往会对屈原生不逢时的悲壮发出诸多的感叹,却忽略了他对廉洁、正直、清白的理想人格的执着追求。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军南下,攻破了楚国都城郢都。农历五月初五,极度苦闷、彻底绝望的屈原秉承着“伏清白以死直兮”的理念投汨罗江自尽,时年66岁。而他所留下来的,除了那份独特的爱国情怀,还有就是思廉、崇廉、守廉、倡廉的高尚品格。

  据考证,“廉洁”一词最早就出现于屈原的作品中。一则是《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一则是《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将“廉洁”解释为不接受他人的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沾污。

  显而易见,屈原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也是廉洁倡导者和为官的楷模。他不仅在年幼时就秉赋清廉的德行,而且一直都以清廉、服义自许,坚持“献身于道义而不稍微减轻。”亦是因为如此,才有了后人对屈原的崇敬和眷念,才有了“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的《粽子歌》。

  做人要清清白白,做人要光明磊落。与亲朋好友共享端午佳节、共品端午韵味,是要警惕“清廉之劫”、保持头脑清醒的。正所谓,“廉不廉,看过年;洁不洁,看过节”。节日“作风病”看似无关大碍,实则却暗含着腐败的“因子”。因而必须像屈原那样,时刻把“廉洁”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洁身自好、防微杜渐,自觉划清习俗与纪律、人情与法规的界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历史反复证明,清官历来受人颂扬,污吏历来遭人唾骂。在这个日渐复杂的社会里,但愿党员干部都能自觉弘扬清正廉洁的传统美德,切莫在节日踩踏纪律“红线”、切莫因习俗丧失做人“底线”。(李吉明)

编辑:史海山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