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产品逻辑更值得反思的是商业伦理

2018年08月27日09:26

来源:大河网

  路边等车的时候,如果陌生人开着一辆私家车来到你的面前,你会不会上车?多数人的答案恐怕是“不”,因为你对这个人一无所知。但是,如果对方是你通过滴滴顺风车约来的车呢?我想,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开门上车。原因很简单,因为第三方平台的介入,你确信可以了解对方。

  但是,残酷的现实不免令人失望。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两个花季少女香消玉殒,滴滴顺风车又一次因此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有人以事件不可预知为由,替滴滴顺风车进行辩护。但是,正因为事件不可预知,所以更应该注重安全防范,这是滴滴顺风车最基本的商业伦理——因为平台的参与,司乘双方的短时合同才得以生成,确保双方安全,是第三方平台无法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于此而已,滴滴顺风车又一次令人感到失望。相比起血淋淋的惨案,两起案件的细节更令人感到惊恐不安——两起案件,受害人年纪相仿,作案人手段相似,两个作案人都有隐匿、篡改个人和车辆信息的举动,更为要命的是,被害人的求助信息都没有引起滴滴方面第一时间的警觉。

  滴滴顺风车司机申请门槛低,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对于滴滴而言,以“顺风车”为名,很容易将此理解为一种民间交易行为,但不应忽略的是,第三方平台的介入才是交易达成的关键。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滴滴顺风车绝非普通意义上的电商平台,因为以公共出行为经营范围,其必然要承担相应的公共责任。滴滴顺风车交易过程中的每一次投诉,都可能涉及严重的人身安全事故,怎能不引起滴滴方面高度的重视?

  今年3月发布的《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显示,滴滴估值560亿美元,位列第二名。此次事件后,滴滴表示将重新评估业务模式及产品逻辑。其实,比产品逻辑更值得反思和评估的是商业伦理。如果安全底线失守,交易数量越大,公共安全的危险系数也越大。任何一次事故,都有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大河报评论员赵志疆)

编辑:贺心群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