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准确让爱心传递无阻

2018年10月26日08:22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刘婵

  10月23日,一则“3岁男童超市玩耍,弄丢人工耳蜗外挂机”的消息在朋友圈疯传。笔者朋友圈里的郑州人,不分性别、职业,男女老少几乎都在整齐划一地帮忙接力转发,“急寻耳蜗”霸屏17个小时,爱心助力,感动全城,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关注下,耳蜗很快物归原主,该事件已然成为秋末绿城最温暖一笔。

  感动是温暖的话题,感动是蓬勃的力量。从陇海大院不弃不离的深情,到“一碗面温暖一座城”的温情,再到今天的全城接力只为帮助一位命途多舛的孩子,在一个个暖流涌动的故事里,我们看到郑州这座城市,原本素不相识的很多人,只因胸怀淳朴、本真善意,将他人的疾苦放在心上,将做好事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将温情汇聚成大爱洪流。这些爱的瞬间永远美丽,也在不断告诉我们,在我们的城市里,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其实都蕴含着无限的善意与道德力量,被救助的是一个个人,共同温暖的是一整座城。

  不少网友在转发新闻、传递爱心时,也关注到一个细节,有的媒体直接将“男童耳蜗丢失,找不回则要重做开颅手术”“一个耳蜗20多万,只能匹配一次”等字样写入标题,似乎更能吸引眼球。事实上,医学界人士称,目前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一般都是微创手术,如果不甚丢失,也无须再做手术,只需要找到相同型号的耳蜗外挂机配对即可。好在互联网本身就具有自我净化、过滤信息的功能,理性声音不断扩散、常识迅速普及开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众的焦虑,爱心传递得更加平稳有序,也帮助小男孩在最短时间内找到了耳蜗。

  每个人奉献的爱有限,但借助“互联网+”就能汇聚成爱心洪流,媒体传播暖新闻、正能量是公共职责所在,在这之中确保信息准确、内容真实尤为重要。事实上,在此次事件大量的转发留言中,也不乏有网友忧虑“以前看到类似新闻,结果最后是营销”“也不知道是真是假,无论如何先转发”。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既给社会公益“插上了翅膀”,也对其公信力和透明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爱心善举是人类美德,不仅道德上要弘扬,更要悉心呵护。作为大众媒体,应该深思如何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坚守媒介向善、向好的初心和情怀。

编辑:史海山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