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博士被骗85万元怪谁?

2019年01月17日08:33

来源:工人日报

  新闻——据1月15日《广州日报》报道,近日,广州一位在高校做科研工作的女博士饶源(化名)遭遇“假冒公检法机关”的电信诈骗,她借遍亲友和网络平台,连续5天给骗子汇了85万元后还感谢骗子。她说自己10年来都泡在实验室,生活圈子有限,朋友圈也是关闭的,惊动全国的徐玉玉电信诈骗案也未听说。

  免于被骗是一种权利

  每个公民都享有免于信息泄露和电信诈骗的权利,越是单纯、善良的人被骗,越令人痛心。29岁的饶源是入选国家2017年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中的300人之一,可以说是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代表。这种心无旁骛、甘于坐冷板凳的优秀科研人员,缘何遭到指责和嘲讽?

  这背后反映出部分网友对电信诈骗的审丑疲劳。尽管徐玉玉案后,无论法律层面的惩治力度还是社会层面的防范意识都有了大幅提升,但打击电信诈骗依旧任重而道远。单纯和善良没有错,利用别人的单纯和善良实施诈骗才是毒瘤。

  面对花样迭出的诈骗手段,任何人都是潜在的受害者。当你的身份信息被骗子悉数掌握时,当你刚卖了房子对方就能说出合同编号时,当传销披上微商的精美外衣时,别说缺乏防范的科研人员,就是微信高手、信息安全专家也难保不受骗。

  这提醒公安机关,仅仅提醒公众提高防范意识远远不够,还应拿出更多、更积极的作为。面对引发热议的诈骗案,公安机关等更应顺藤摸瓜,严惩电信诈骗犯罪链条上的所有人,包括那些保护个人信息不力的单位和个人。

  一个人的单纯和善良不应成为其被调侃的理由,那种“你笨你活该受骗”的论调必须彻底退场。陈广江

  做人不可能与世隔绝

  饶源遭遇的骗局,实在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她说,自己泡在实验室10年,连微信朋友圈都不看,对社会上的各种骗局完全一无所知,所以才会受骗。相信这不是“遮羞之词”,而是客观事实。但笔者想说的是:可以不看朋友圈,但不能不对你生活的世界有一个基本了解。对这位女博士来说,单位的实验室确实为她构筑了一个单纯、透明、安全、可靠的小世界,但这客观上也让她的很多能力“退化”了,以至于面对并不高明的骗局时无法自我保护。

  时下,受骗的重点人群往往集中在高中生、准大学生以及退休在家的老年人群体,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生活圈子相对较小,或者说过于关注某方面的事情而忽视了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女博士埋头科研实验,高中生埋头高考复习,老年人深居简出,结果遭遇骗子时,往往不知所措。

  这值得所有人反思。既然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就需要对它多些了解,对世界的变化与发展有一个基本把握,否则就是落后于时代。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落后之于其所从事的研究和学习来说,也不是好事。何况,保护自身的权益不受侵害,也是一种生存能力。没了生存能力,很多事情恐怕都难以为继。

  苑广阔

编辑:史海山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