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郑州多添几抹书香

2019年01月23日07:50

来源:河南日报

  □薛世君

  每位文艺青年,似乎都有个开家书店的梦想。理想很丰满,可现实难免会骨感一些,盈利微薄、经营困难是几乎所有书店都会面对的难题,就像纪录片《书店里的影像诗》导演侯季然所说,“开书店是辛苦、一点也不浪漫的行业”。最近,郑州知名社区书店“书是生活”再次被迫搬家的消息不胫而走,引发关注。在那篇流传甚广的公号文章中,书店的颠沛流离史,以及老板和店员们对文艺情怀的坚守,击中了无数颗文艺青年的心,引人动容,惹人唏嘘。

  记得刚回郑州工作时,满大街的报摊居然买不全此前习惯阅读的几本杂志,后来在黄河路经五路口的一家书报小店,续上了购买杂志的生活习惯。于是这么多年以来,隔些天就去那家小店买杂志,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从跟小店老板只言片语的闲聊中得知,房租上涨、读者萎缩、杂志一家接一家地停刊,他也是在苦苦支撑、勉力经营,好在这么多年小店一直坚持了下来,就像“书是生活”的老板和店员们的倾心坚守一样。

  著名小说《岛上书店》里有句话,“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一家书店,那就算不上个地方”。尚书房海汇店还把这句话的前半段写到了橱窗上。厚重的文化积淀、千万级别的人口集聚、国家中心城市的殊荣……不管从哪个方面说,郑州的读书氛围,都不会也不该寡淡。据统计,郑州有1100多家书店,亚马逊发布过的一项阅读指数显示,郑州在全国最爱阅读城市排行榜中名列第二。每当去中原图书大厦的时候,在书架前看到席地而坐的年轻人捧书而读,就油然而生一种欣慰的感觉。这个城市,理应趁得起浓浓的书香。

  书店,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巴黎的“莎士比亚”、纽约的“高谈书集”、北京的“万圣”、上海的“季风”、广州的“学而优”、台北的“诚品”、南京的“先锋”、武汉的“卓尔”……它们无一例外都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也都赋予了所在的城市独特的精神气质。就拿郑州来说,很多家书店都给人深刻的印象,以笔者视野所及,松社书店的讲座、纸的时代书店的读书会已成特色,城市之光的文艺范儿、郑州购书中心美盛店的高颜值、大河书局的现代感、我在书店的工业风让人流连忘返,还有尚书房海汇店的大气、西西弗书店的情调……都成为郑州建设高品质城市过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当然,移动阅读时代,纸质阅读有式微之势,很多民营书店都采取了“融合经营”、多元经营的方式,倔强地在转型中坚守,苦苦支撑着一种情怀,用一本本书籍,散播着一抹抹书香,撑起一个人独处时的寂寥与孤单,扮演着一座城市的“灵魂收容所”。所以,笔者严重同意“书是生活”店员们的那句话:一座城市,不强求它再多一家书店,但一定不能再少一家书店。郑州已经弄丢了街头的报刊亭,再也丢不起哪怕是一家小小的书店。这或许就是“书是生活”搬家的消息牵动人心的原因所在。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