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这句话毁了孩子

2019年08月24日11:09

来源:河南日报

  □刘婵

  近日在贵阳,因自己楼层无法使用指纹锁,23岁男子扯下另一电梯指纹锁从26楼抛下。其母以“他还是孩子”为由拒赔,经过警方劝说,男子家人赔偿维修费7050元。

  “他还是个孩子”,多么熟悉的一句话。想必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每每犯错,这位母亲都以此为理由,表达对孩子的“宽容”,既是回应别人,也是劝慰自己。长此以往,这已经成为她自以为是的挡箭牌,在孩子又一次做错事甚至涉嫌违法的时候,这句话脱口而出,全然不顾儿子早已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事实。而这名男子外表虽是堂堂七尺男儿,内心却如三岁婴儿嗷嗷待哺,根本不明白何为规则法律,更遑论责任担当。

  其实,如果留心身边的生活,那些带着“冻龄”心理生活的人,由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独立性,失去的不仅是与家人相处的健康关系,更重要的是放弃了一个成年人的责任担当。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明成就是一例,明明已经成家立业,却不顾及父母的现实状况,一味索取钱财,满足自己所谓的高品质生活。还有之前的一档电视综艺节目《中国式相亲》,带父母相亲的设置也引起许多争议,婚姻大事都要父母来决定,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吗?

  亲情固然温暖,但也需要有正确的表达方式。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如何,直接关系下一代的习惯延续和心理成长。没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不知管教、过度溺爱的父母。从小不给孩子立规矩,长大后,社会一定会教他什么是规矩。畅销书《可怕的两岁》中提到,孩子在两岁左右自主意识开始萌发,进入人生第一个叛逆期,从这时起,家长就应从育儿的“服务季”向“权威季”转变,温柔而坚定地为良好的教养设定先例,帮助他日益成长为一个自律的人,建立起受益一生的内在规则。

  刘慈欣在《超新星纪元》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只有孩子的世界上,没有了大人的约束、管教,孩子们将心中恶放到了最大,一开始只是吃吃喝喝、玩玩乐乐,让国家一度陷入瘫痪,后来,直接拿着大人留下来的杀伤性武器,相互杀来杀去,将人性的恶最大化。最终,在这场战争游戏中,有50多万孩子战死。很认同钱文忠教授的一段话:“如果在全社会形成家长对孩子让步的氛围,以后的孩子是很可怕的,我们的未来是很可怕的……我们对孩子没有一些控制、抑制、约束,一味以爱的名义对他们让步,这样的教育是不对的。”

  如果说,教育的底线是什么,那起码就是别让孩子变“熊”。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