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会议”本真

2019年10月01日08:32

来源:河南日报

  □刘哲

  下基层采访,巩义市竹林镇的“会议”给笔者留下很深的印象。可以说,这个“转型先锋”明星镇的迅速发展,和独具特色的“会议”大有关系。

  采访时谈到竹林历史上的“七天七夜会议”,竹林镇的干部又饶有兴致地说起了镇上的各种“会议”:“胡辣汤会”“服务区会”“中巴车会”“小树林会”……一连串的会,给人的印象是,会议真多。但一了解,就会发现这些会开得实在是太好了。

  有一天早上六点半,镇党委书记赵明恩早饭后在新建的龙龟广场转悠,发现刚植上的小柏树支架做得不规范,立即通知七个党支部的支书到场“开会”。他一边讲解如何搭支架,一边动手示范,“干活就要有干活的样子,照着老样子干,全镇的小树支架都不合格,那还了得”。会开了十几分钟,支书们下去指导搭支架,每个人还给发了一把小剪刀,以便随时随处修剪新植的树苗。

  因为这类会议都是在大家早上喝胡辣汤时间开的,故称为“胡辣汤会”。再比如“中巴车会”。几个月前,竹林干部到徐州学习,该地的废矿山绿化让大家深受启发,返程的车上,一路开会,研究长寿山、风情古镇的新一轮绿化,打电话“给家里布置任务”,一下车,镇上已经干起来了……

  竹林的会议,也不限于“小会”“短会”。1983年6月25日到7月1日,竹林的干部扩大会就连开了七天七夜。为啥开这么长时间呢?因为当时思想混乱,统一思想有个充分争论、集思广益的过程。这个会确立的“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一半精力抓发展、一半精力抓党建”,一直“管”了三十多年,成为该镇发展的“大政纲领”。

  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今天,开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一提到落实中央精神,很多人脱口都会说,“压缩文山会海”“大力精简会议”——这原则上固然没错,但不可做机械的、生硬的理解,否则,在开会问题上就可能以形式主义代替形式主义。比如,为压缩会议而压缩会议,把一些实在有必要的会议也“牺牲”了;为“短”而“短”,开会开得浮光掠影,更不要说到现场研究解决问题……

  会议是干什么的?顾名思义,是大家会聚、议事的,是为了方便沟通交流、部署解决问题。开好会,体现统一认识、谋定而动,体现务实高效。竹林镇的开会,就回归了“会议”的本真。只要是真正有利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开会不在多少、不在长短,而在于围绕现实需要。会议“多”了不可怕,“多”能多解决问题,实则并非真繁多;“长”也不可怕,“长”能长效地解决问题,其实也不是真冗长。就害怕会议很多、很长,但多得没必要,长得瞎耽误工夫,这才是要切实加以克服的。

  曾经很长时期,会议过多、过滥,滋生“以会议传达会议”“政策棚架”现象,中央部署对此加以重视治理是很有针对性的。压缩会议是表象,促进务实勤政是实质。如果只围绕表象下功夫,肯定是一种新的懒政、新的形式主义。

  会风见作风。务实的会议是务实作风的表现,也反过来助推大兴务实作风,有力推动事业发展。新时代面临很多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有必要在会议方面倡导新作风、新做法、新举措,开出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的会议,形成立说立办、立行立改的效率,收获打开局面、创新发展的效果。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