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向榜样学习,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

2019年10月30日19:52

来源:大河网

  近日,中共新乡市委印发《关于开展向申六兴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以申六兴同志为榜样,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努力为实现新乡党的建设和经济发展高质量,谱写新时代更加出彩绚丽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申六兴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活化石”,是新乡先进群体的又一杰出代表。革命战争时期,他像张富清那样冲锋在先、舍生忘死,用自己的青春、鲜血、生命书写着对党的忠诚;担任领导干部时,他像焦裕禄那样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带领干部群众发展生产经营,努力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离休以后,他像杨善洲那样朴实纯粹、无私奉献,用一辈子的坚守树立起一座精神丰碑,把忠诚干净担当写在了人民群众心里。

  1922年,申六兴出生于林州市姚村镇邢家墁村的一户农民家庭,1938年被秘密发展为中共党员,以当教员作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8年之久。他在积极组织太行山区群众抗日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亲眼目睹了战友倒下去的壮烈情景,深切感受到了群众不计代价的恩情,把“永当时代先锋、永为人民造福”的誓言牢牢刻在了心中。

  1947年他接受组织派遣,前往新乡县开辟工作。解放后,他先后担任过孟县人民政府的县长,新乡地区二轻工业局副书记、副局长等职务。不论是在那个岗位,他都发扬老革命的优良传统作风,不仅从来不谈条件、不提要求、不讲价钱,始终践行着“革命人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信条;而且还时刻牵挂着人民群众的饥渴冷暖,时常购买一些种子支援家乡粮食生产。

  1983年,申六兴离休后,享受地专级待遇。原本可以在城市里享清福的他,却偏偏对家乡充满了眷恋,每年都要回到邢家墁村帮助乡亲们收秋种麦、挖井盖房、资助村民发展。为绿化荒山,他一个人住窝棚,吃干粮,挖山育苗,艰苦创业,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使荒山旧貌换上了新颜。后来,他把这片耗费10多年心血、价值100多万元的林地果园,全部无偿捐给了村集体。

  一辈子公而忘私、一辈子赤诚奉献。几十年来,申六兴不仅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群众致富,还经常扶贫济困、捐资助学,把自己50多万的工资和养老金捐献给了社会。汶川地震时、玉树地震时、脱贫攻坚中、大学校园里,都有申六兴捐款的见证。直到现在,他还在用自己的离休费资助着5名在校大学生。然而,他对待自己,却十分节俭,舍不得多花一分钱,从不利用职务为亲属谋利,也从不愿给组织增添任何麻烦。

  2017年,申六兴有一次病得比较重,就缠着大儿子陪他到红十字会去签了一纸协议。他要在死后把将自己的遗体捐献出来,继续向社会做点贡献。2019年10月23日,已经97岁的申六兴,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新乡市委组织部,把自己多年积蓄下来的15万元存折和组织发给他的2000元慰问金,捐献出来,向组织交纳了党费。他说:“我17岁跟着共产党打天下,看着国家一天天强大,心里真是高兴。当前国家精准脱贫工作到了克难攻坚的关键时刻,作为有着8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有责任替党和政府分忧。”

  一笔特殊的党费,一生不变的初心。申六兴是为党分忧、无私奉献的时代楷模,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典型。我们要大力学习弘扬申六兴同志先进事迹、崇高精神,赓续红色基因、坚守革命本色,像他那样永葆对党忠诚、初心永铭的政治品质,永葆心系群众、担当使命的公仆情怀,永葆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永葆朴实纯粹、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斗者、开拓者、奉献者,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谱写更加出彩绚丽的新篇章。(李吉明)

编辑:魏蔚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