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设助残疾人撑起一片天

2019年12月03日07:49

来源:河南日报

  “让所有人都能从内心深处理解残疾人,形成一个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氛围,构建一个畅通无阻的、包容的、无障碍的社会环境。”

  □本报评论员薛世君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在这样一个旨在维护残疾人的尊严、权利和幸福的节日里,体察残疾人当下的处境,审视残疾人事业的努力方向,尤为适宜。

  河南是残疾人口大省,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省共有各类残疾人707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2%,涉及五分之一的家庭和近3000万人口。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省残疾人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生活保障和权益维护等各项工作全面拓展。但由于造成残疾人边缘化的社会环境、法律障碍依然存在,残疾人在就业、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权利依然面临不同程度的限制和困难,小到提升社会生活细节,大到理顺制度保障脉络,残疾人的权益保障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快马一鞭。

  共享发展、全面小康,残疾人没有理由被落下。但是现实生活中,被占用的盲道、没有盲文的标识牌,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都是残疾人难以迈过的坎。让所有人都能从内心深处理解残疾人,形成一个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氛围,构建一个畅通无阻的、包容的、无障碍的社会环境,这是人间真情的召唤,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导演。平顶山有一位名叫杜海的残疾小伙,年幼时因事故失去双腿,但他积极乐观、自立自强,七年前开始练习游泳、举重、健美,并多次获得省市残运会冠军,还经常利用网络拍视频、直播,传递正能量。他阳光灿烂的笑容感染着身边的朋友,也感动了无数网友。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身残志坚的人不坠青云之志,奋力自强,用实际行动在各行业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在自己的世界中挥洒出一片亮丽的晴空。

  残疾人的自强自立固然可贵,但社会层面的关爱尤为重要。关爱残疾人必须“软硬兼施”,从硬件设施到软件规则全面切入残疾人的生活细节,这不仅需要整个社会的高度自觉,需要真金白银的资金投入,更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平等的制度环境。

  近日举行的河南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强调,要“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化改革,使改革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点明了社会治理的关键所在。驻马店市创新实施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模式,由政府出资,依托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闲置病房建立托养中心,实行医养结合,成功解决了农村残疾人照护和残疾人家庭经济收入来源问题,该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再比如,郑州开展中小学午餐校内供应及课后免费托管试点,家长们如释重负。可见,小切口的改革,也能解决大问题。在深化改革中加强制度建设,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中之重。

  以此类推,社会能否为残疾人预留出相对充足、能够胜任的就业机会,残疾人单独纳入低保的政策能否全面落实,各类残疾人服务机构补助标准能否相应提高,康复医疗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的范围能否再大一些,无障碍设施的配套建设能否成为一种硬性标准……制度建设越完善,残疾人获得感就越充实。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