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不妨试着阅读经典

2020年04月26日07:32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丁新科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掰扯掰扯阅读的那些事,其实很有意思。

  前不久,得知小区附近因疫情歇业多日的书店终于重新开业了,笔者总算松了口气,一直担心它撑不过去就此关张。闺女第一时间过去,此前她多次询问,但总得不到确切开张日期,现在得偿心愿,自然欢呼雀跃。除去测体温、登记这些,书店与平时最大的不同,是人流。往日,儿童区地板上坐的挨挨挤挤的全是小孩,要小心翼翼迈过去才行。现在,去的人基本都能找到座位坐下来。虽然少了些热闹,但看书的心情总算得以满足。听说郑州有书店开始兼卖卤肉了,我认真回忆了下,家门口这家书店没有闻到肉香味,跨界的步伐似乎没这么大。

  不可否认,我们一年中进书店、完整读书的次数越来越少。

  曾经,有年轻人仰慕杨绛先生,高中毕业时给杨绛写了一封长信,倾诉人生困惑。杨绛先生回信,客气而毫不留情地指出: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如果说,当年杨绛先生说的是个性问题,如今,似乎成了一个共性问题。

  4月20日,第17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略低于2018年的4.67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84本,较2018年的3.32本减少了0.48本。这也印证了大部分人的真实感受,一年中拿起书的次数的确不多。

  生活工作节奏太快,使得很多人难以有太多时间读书。这种情况下,让自己静下来的好办法,不妨选择重新阅读经典著作。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一部阅读史,只有阅读经典,我们才能抵达精神的高原。转过头想一想,对每个人影响最深的书,是不是青少年时代读过的那本经典著作?《瓦尔登湖》《浮生六记》等很多经典著作并不提供现实问题的答案,但跳出经典看经典,再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我们对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多了一份领悟。经典著作,为读者提供一种宝贵的生命经验,如精神世界里的灯塔,在关键时刻放出光芒。读经典,犹如上名家串门儿,仿佛一种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可以为人们提供慰藉,让人们重燃希望。

  读经典也是一种趋势。4月20日,光明日报微信发起投票“疫情期间你最想读什么书?”票选排名靠前的仍然是那些耳熟能详的书名——《红楼梦》《百年孤独》等。疫情期间,经典图书焕发出新的生命,据《新京报》统计,2019年,最受市场欢迎的小说,余华的《活着》、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已连续上榜71次,在儿童文学等领域,曹文轩、杨红樱等作家的作品仍长期占据排行榜前几位。

  前不久,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在央视重播,很多网友留言晒年龄是“00后”,他们却表示看这部年代剧毫无违和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冀盼与奋斗,每个人都从少安少平兄弟身上依稀看到了自己,电视剧的重播还带动了书籍又火了一把,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4月23日上午10点,郑州发放1000万元图书消费券,线上部分3秒内申领完毕,希望此举能带动更多人走进书店,享受阅读。

编辑:张馨予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