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记者 翁韬
一条窄窄的乡道,把杞县官庄乡霍排井村和路对面的郭庄村隔成了两个“世界”。
7月17日,在乡道西侧霍排井村的地头上,村民张为民(化名)难掩对路对面“世界”的艳羡之情,“同样是一个乡的地,同样是浇地用电,人家是四毛八一度电,俺们村却使一块五的电用了十五年,今年年后刚下调了三毛钱,但还是比人家高了一大截子。”
对于以种地为生的农民来说,这高出的几毛钱在张为民眼里已经是笔不小的开支了。
蹲在自家的田埂上,张为民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细账:他家种植的将近有二十亩地,根据农作物和气候条件不同,常规的小麦大概需要浇四至五遍水,西瓜、大蒜等作物用水量更大,一亩地的灌溉用电起码需要七八度,以一度电一块五计算,每年的电费支出最低也需要一千多元。
“如果俺们的电价能跟人家一样,一下子就可以节省几百块啊!”张为民说,除了令人羡慕的便宜电价,路对面村的电费缴纳方式也跟霍排井村不一样,“人家是一家一个取电卡,刷卡取电十分方便,电费直接交到供电所,俺们村的电费必须交给村里的电工。”
在道路东侧的郭庄村地头上,当地村民告诉记者,他们的灌溉用电价格为四毛八分钱,每户都有取电卡,用多少刷多少,卡上没钱了去供电所营业厅充值即可,快捷方便。
那么,一路之隔,霍排井村的电价为何高出这么多呢?
采访中,官庄乡供电所负责人告诉记者,导致相邻两个村农用灌溉电费这样大的差别主要是因为灌溉设施的投资主体不同、管理方式不同造成的,郭庄村是国家电网投资改造的“井井通”工程,高低压部分的产权都归属国家电网公司,是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四毛八分钱电价的,而霍排井村机井的投资主体为发改委、水利部等部门,建成后的产权已经移交给了当地政府,由村委会负责管理,按照产权的分界划分,供电公司只负责到村的高压电部分,进村后的低压部分归当地村委负责。
据了解,为了维护机井的正常运行,村委会把管网维护费用、低压线损、电工的工资等支出都折算进入电费成本中,这是造成电价高企的主要原因。
采访中,一名当过霍排井村电工的村民告诉记者,村电工很难做,工作繁重收入也低,村里的农业用电线路老旧,电力损耗严重,刨除维护成本和损耗的电力,他的收入也很微薄。“一度电大概抽取三毛多点,平均到每个月也只有一千元出头。如果遇到大的维修,可能还会贴钱”。
省内相关农业专家告诉记者,由于农田灌溉设施的投资主体较多,但后续的养护管理政策目前还是空白,设施养护经费不足、缺少科学有效的后期管理,都是部分地区农村灌溉用电价格高的原因。此外,粗放的灌溉方式、不同的土壤渗水条件,也是造成地区间灌溉用电价格差别较大的原因。
同时,他也呼吁,相关部门应该积极探索创新农业灌溉设施的后期管理办法,让农用电价真正降下来,助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