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呼唤社会资本下乡

2020年08月05日07:49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冯军福

  前几日,笔者在获嘉县中和镇采访时,听当地干部讲了这样一个细节:镇里经过一番考察研究,准备大力发展香菇产业、建设香菇基地,却苦于资金缺乏,于是引进当地一家房地产公司前来投资,结果实现了双赢,成就一段佳话。

  在很多人眼里,房地产企业和香菇产业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中和镇的探索实践表明,吸引社会资本“下乡”投资,其实大可突破行业限制,只要能给当地的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资本血液,又能为企业开辟一片新蓝海,就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如今,企业“跨界”转型成为一种潮流。可问题的关键在往哪儿跨、怎么转?不少企业把目光瞄向了广袤的乡村。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扎实推进,乡村越发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休闲农业、生态种养、乡村旅游、康养基地……处处可为,大有可为。同时,要实现乡村振兴,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业产业的规模效益,又存在巨大的资金需求,仅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显然不够,迫切呼唤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参与。

  在这种供需市场下,越来越多社会资本加速“下乡”,有的直接投资兴办企业,有的与家庭农场、合作社或农村能人合作,通过订单农业、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还有的由村集体牵头,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发展餐饮、民宿、旅游,壮大村集体经济。投资多元、业态多样、领域广泛,成为现阶段社会资本“下乡”的三大特点。对此,地方政府要开动脑筋、善抓机遇,创新合作模式,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多提供一些精准服务与政策激励。

  社会资本“下乡”,钱最终要用在刀刃上。今年4月份,为进一步激发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的热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其中提到“互联网+”数字乡村建设、“厕所革命”人居环境整治等新兴产业和领域。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鼓励资本“下乡”,要结合当地乡村发展实际,帮助企业找到合适项目,而不是一味贪大求快、标新立异。引进来的社会资本只有适合乡村,才能实现互利共赢,能够可持续振兴。

编辑:张馨予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