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上好“光盘行动”这一课

2020年08月27日07:36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生活条件怎样改善,厉行节约的美德不能丢。”

  □本报评论员夏远望

  新学期伊始,长春多所小学以主题班会和第一课形式,开展“厉行节俭,反对浪费”主题活动;为开学做准备,沪上多所高校食堂酝酿开启“半份半价”新模式,引导更多学生做节约粮食践行者。

  新学期新风尚,一场制止浪费的“舌尖革命”,正在广大校园悄然展开。

  时钟回拨到三四十年前,那时物质条件远不如现在富足。笔者小时候随父母到乡里吃酒席,每每不到开饭时间,请客的大伯大姨就会问,饿了没,然后摸出一枚鸡蛋或半个馒头给我,吃罢饭,又问,吃饱没,没吃饱就要说。并向众人解释:大人吃不饱没关系,小孩不能饿着!小学二年级时,一篇刊登在省级刊物《苗圃》上的同龄人作文,深深震撼了全班同学,我至今还记得那篇文章标题:《鸡腿,我吃厌了!》

  如今人们的餐桌上,蔬菜、瓜果、蛋、禽、肉类应有尽有,不同时节、不同地域的美食汇聚一堂,以前过年都难得一尝的珍馐成了日常食品。然而,食物充裕的同时,“舌尖上的浪费”也触目惊心。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生产的粮食有35%被浪费,每年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校园餐饮浪费,问题尤为突出。据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报告,中小学生食物浪费明显高于城市餐饮浪费平均水平,学生餐饮人均浪费约占供应量的三分之一。大学生餐饮浪费现象也屡见报端,有高校清洁员表示,学生们几乎每顿饭都能“制造”几大桶泔水。“一顿午餐就能倒满七八桶,其中最多的是白花花的米饭,实在太可惜了!”

  校园餐饮浪费,无外乎两个原因。如今的学生,基本都是00后甚至10后,几乎都未经历过饥荒,都太习惯于食物充足,以至于忘记了一粒米、一个馒头的分量。另外,校园配餐众口难调,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八成学生对校园餐饮质量打差评,“不好吃”所以倒掉。

  “不好吃”绝对不是浪费的理由。校园餐厅肯定吃不出“妈妈菜的味道”,但营养、卫生方面是有保障的。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配餐企业筛选,尽可能地改善菜品口味,有学校推出网上智慧点餐菜品评价系统,根据大家口碑评价和选择,减少不符合大多数同学口味的菜肴,增加更多“下饭菜”。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合理搭配饮食,值得借鉴推广。另一方面,从制度设计上杜绝食物浪费现象。最近,一款由清华创业团队开发的“光盘打卡”小程序在多所校园流行,学生用餐后对餐盘拍照,经算法识别为“光盘”后,可获得积分奖励。对一些剩余食物过多甚至吃几口就扔掉的浪费行为,一些学校设立了监督员机制,及时加以制止或进行适当处罚,这些都是很好的做法。

  当然,“舌尖”有节俭,归根到底源于“心间”有美德。古人云,“嚼得菜根,百事可做”“家有万担,不脱补衣,不丢剩饭”。春秋时期晋国重卿赵盾因为饮食俭朴而感动刺客,躲过一劫。北宋文豪苏轼同时也是著名美食家,曾自创东坡肉等一百多种美食,然而如此热爱美食的他,“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从革命年代到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勤俭节约的故事更是数不胜数。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生活条件怎样改善,厉行节约的美德不能丢。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有人说,“一个民族的命运,要看他们吃什么和怎么吃”,从某种程度上讲,更要看他们的青少年怎么吃。新的开学季,多所校园厉行节俭,清风扑面,值得点赞!

编辑:张馨予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