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集团”攀登史也是中国式金融监管的创新史

2020年08月28日07:14

来源:大河报

  □本报评论员赵志疆

  8月25日,蚂蚁集团同步向上交所科创板及香港联交所递交招股文件,迈出A+H上市关键一步。招股文件显示,蚂蚁集团2019年全年营收1206亿元,净利润180.7亿元。今年上半年,蚂蚁集团营收725亿元,其中数字金融科技服务收入占比超六成。

  2018年蚂蚁集团C轮融资时,根据公开报道其估值已经达到1500亿美元。今年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0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显示,蚂蚁集团以万亿估值蝉联第一。尽管每股发行价格和目标估值尚未确定,但市场普遍相信,蚂蚁将大概率创下近年来全球最大规模的IPO之一。此番蚂蚁上市,或将成为中国金融科技登顶全球的标志性事件。

  过去一年,支付宝年活跃用户超过10亿,总支付交易规模超过118万亿元……令人咋舌的数字,无一不在描述着蚂蚁集团的强大影响力。当然,这组数字实际上并不令人感到意外。无现金时代呼啸而来,移动支付已经成为必备的生活技能,而支付宝正是中国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从2004年支付宝脱离淘宝网,到如今蚂蚁集团上市在即,那只持之以恒的蚂蚁终于啃下科技金融这块“硬骨头”,迎来上市的荣光。

  蚂蚁登顶在即,这不仅是一家科技互联网公司的成绩,更是中国式金融监管的骄傲,从某种意义上说,蚂蚁集团的发展壮大,其实就是中国式金融监管创新的代表作。

  科技发展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力,但与所有新技术一样,金融科技创新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金融是国家经济命脉,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兼顾科技创新与金融监管,是摆在监管部门面前的一道严峻课题。虽然支付宝现在已是不折不扣的“国民应用”,但在支付宝问世之初,是否涉及“非法集资”、是否会危及金融安全等声音不绝于耳,值得庆幸的是,监管部门并没有轻易踩死这只旁逸斜出的蚂蚁,而是予以了足够的信心和耐

  心。

  实际上,蚂蚁集团遭受舆论质疑的不只是支付宝,包括余额宝、花呗、借呗在内,每一种新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问世,无一例外会受到舆论的质疑。现在来看,蚂蚁集团的横空出世改变的不只是网络交易平台,传统的金融监管方式和思路也因此不断推陈出新。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曾表示:“总的来说,金融业的政策是鼓励科技的运用。因此,也是要跟上时代和科技进步的步伐。与此同时,确实现有的政策有的地方不全面,有的地方有漏洞,或者有的地方竞争上不一定公平。这都会通过改善,促使其健康发展。”面对新生事物,在保持高度关注的同时“让子弹飞一会儿”,堪称中国式金融监管创新。

  深化放管服的过程中,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防止“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这样的要求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同样适用。金融科技创新挑战的不仅是行业生态,新产品的从无到有本身就是对金融监管的巨大挑战。面对新技术主导下的新产品,如果监管因循守旧停滞不前,势必“一管就死”;如果视若无睹放任自流,难免“一放就乱”。

  伴随着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各种金融新产品和新服务风起云涌,不仅当下的金融秩序面临严峻挑战,未来也将面临越来越多的考验。金融产品创新不可阻挡,金融监管创新必须拍马赶上,而第一步就是要深入了解行业动态和产品逻辑,以监管艺术来制衡产品技术。

  回顾蚂蚁集团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中国式金融监管的创新史。在对第三方支付进行长期观察之后,2010年6月,央行发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首批27家机构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支付宝获得了央行颁发的国内第一张牌照。针对现金贷市场鱼龙混杂的乱象,2017年,央行出台《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在此基础上,银保监会颁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让市场主体先行先试,金融监管紧随其后拾遗补缺,由此不仅体现了“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法治精髓,而且在兼顾市场秩序与公共利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维护了创新的热情与激情。

  相比起蚂蚁集团的中国式创新之路,包容并鼓励创新的中国式监管更令人感到欣慰,前者只是创造了一家企业的神话,后者则使涌现更多神话成为可能。这样的监管思路以及由此产生的市场环境,才是真正了不起的成就。

编辑:魏蔚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