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企业怎样直面“碳中和”?

2021年04月09日07:31

来源:大河网

  □顶端新闻评论员 裴熔熔

  近日,河南省碳中和债券发行培训会在线上召开,省内市县金融局资本市场业务人员,具有发债资格的重点国企、城投公司融资业务负责人共论这一新融资工具。会议规模虽然不大,但却意味着“碳中和”这把“碳火”已经在中原点燃,以何种方式深度践行“碳中和”目标,成为当下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河南各界必然要思考的问题。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也就是说,社会经济活动的二氧化碳排放和二氧化碳吸收总和为零。

  2020年9月,我国首次向全球宣布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不仅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承诺,也对国内的能源结构转型调整、技术优化升级带来了直接倒逼,催生和加快工业、交通、能源等各个领域新目标与新路径的设定。

  河南作为人口与工业大省,也顺势而动。2020年11月6日,信阳市政府与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签约,启动国内首个碳中和示范园区建设;今年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提“碳达峰”“碳中和”;2021年3月17日,焦作市政府与启迪环境、城发环境(黄河环境)签署碳中和战略合作……

  河南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等特征较为突出,缺油少气、风光资源一般,实现“碳中和”目标,更加迫切也更具挑战。河南企业如何直面“碳中和”成为颇具难度的必答题。

  解题的关键,是思路的转变。

  要实现“碳中和”目标,能源结构、生产工艺、消费体系等必然要随之调整,其意义不仅在于企业自身的节能减排,更重要的是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创新,以碳中和为契机,倒逼我国低碳技术转型。这一过程为企业带来的转型升级阵痛不可避免,例如短期增加的成本压力、技术升级面临的难题、人才缺乏的制约。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顺应和追逐时代大势,碳中和是必选之路。同时,其中蕴含的商机同样不容小觑。

  仅以即将设立的碳交易市场为例,有机构预计,目前全国碳排放权配额交易市场市值可能达到1500亿元人民币,并且到2030年还有巨大的碳减排空间,碳交易市场价值有上行预期。随着碳交易市场的不断金融化,在碳配额和项目减排量等碳资产现货的基础上,碳期货、碳期权、碳远期、碳掉期、碳基金、碳债券等碳金融衍生品也将渐次出现,如果考虑到期货等衍生品交易额规模则可达6000亿元人民币。

  在此过程中,新的事物、新的业态也必然催生,例如碳盘查、碳核算、碳审计等咨询服务业,与碳减排、碳回收、碳利用相关的工程技术和装备制造业,这些对于工业基础完备的河南企业来说,都是值得把握的掘金点。

  对于河南众多企业来说,当下应该做的,是转变思路,立足未来看今天,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寻找问题破解之法,以“碳中和”目标倒逼当下各项技术、流程、管理的优化升级,将绿色、减碳、零碳的理念付诸实际运行中,及时把握随时而来的各种机遇,切忌被动“等、靠、要”,干到哪儿算哪儿。

  “星星之火”已在中原大地燃起。新乡化纤正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推进绿色纤维的制造,特别是零碳纤维的制造,努力在2028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35年实现40%碳减排,在2055年实现碳中和;神火股份将电解铝项目搬至云南,其中电的来源也由火电变为水电,实现了原料的零碳目标……

  这波来势汹涌的“减碳”浪潮,为河南企业提供了一个自我审视的机会,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我们的未来大有可期。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