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河南,正面临着一个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回来吧!回到家乡来,共同建设家乡!”
□本报评论员悦连城
12月29日上午,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省人民会堂召开,其中有79名参会者是来自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科创企业的科研人员。“最强大脑”云集一堂,“扎堆儿”参会向外界释放出强烈的信号:“尊重人才”的春潮正在奔涌,科技创新的蓝图已然在中原大地擘画。
近年来,席卷而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带来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世界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国之大者,就是省之要者、民之盼者,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肩负中原更加出彩历史使命,河南必须走科技创新的“华山一条路”,下非常之功、施非常之策、用非常之力,在日趋激烈的竞争格局中实现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让国家创新高地高高隆起。
建设现代化河南,出路在创新、关键在人才。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并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首。人才是创新发展第一资源,高端科研人才更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与一般行政干部相比,他们的知识层次高、创新动能强,但培养期较长,可一旦形成“雁阵效应”,便能为区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尊重好、培养好、使用好科研人才,我们才能克服重重艰难险阻,让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实现无缝对接。
12月28日,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在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揭牌仪式上,对海内外河南籍科研人员发表了一番深情讲话:“如今的河南,正面临着一个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回来吧!回到家乡来,共同建设家乡!”当前,我省延揽人才、尊重人才的工作正稳步推进,此次邀请79名科研人员“跨界”参会就是一个缩影,这不仅表明我省对科研人员的重视,传递出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同时也给予了科学家们“抬头看黑板”的机会,从而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找到动力源。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创新的萌芽破土而出,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都离不开人才这一关键要素。不断凝聚起改革创新的万众之力,从体制机制上解除对科技人才的各种束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我们才能开创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让创新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真正创新干事的人才备受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