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淳艺
近日,广东佛山一老师为学生们制作化学版“羊了个羊”游戏的消息在网上引发关注。据游戏制作者廖老师介绍,自己偶然接触到了“羊了个羊”这款游戏,当时正巧又在准备元素周期表分类的预习课件,于是想到将这个游戏运用到学校配备的一款教学系统中。(见10月12日《北京青年报》)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课中枯燥难记的内容之一,元素众多,且没有规律可循,令许多学生直挠头。廖老师借鉴游戏“羊了个羊”的模式,将一款互动课件做成了“游戏”的模样,把需要学生背诵的枯燥环节融入其中。在化学版“羊了个羊”中,化学元素被设置为小方块随机摆放在界面上方,界面下方则设置了卤族元素、碳族元素、0族元素、过渡元素和碱金属几个模块。学生需要按照分类,将元素匹配到相应的模块当中。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化学版“羊了个羊”和原版游戏形神相似,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亲近感,颇具吸引力。据廖老师介绍,“起初大部分学生都是我点名叫上来的,不过现在想去挑战的人不少。”为了顺利完成游戏,学生们都会认真预习元素周期表分类,以便顺利将元素移入相应的区域。过关之后,会有“恭喜挑战成功”的字样,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是个体主动接受刺激信号,将科学信息密码内化为自身大脑图式符号的过程。这种内化过程能否成为现实,是否顺利、迅速和高效,首先取决于个人对待学习的情感态度和心理状况。只有积极的情感才会集中注意力,调动感知、思维和加工信息的主观能动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越是一些内容艰涩、学习难度大的学科,越需要引入“寓教于乐”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版“羊了个羊”只是一个缩影,这并非廖老师第一次带着学生“玩着学习”。平时,他会带着学生们追剧,从中“找破绽”,让学生们思考其中的原理,最后还要用实验和模型教学印证影视剧中展现的操作是否可行。测验阶段,廖老师还会自己出题,用“化学剧本杀”等方式,让化学知识变得有趣。期待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从化学版“羊了个羊”走红中受到启迪,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教学创新,让学生们都能爱上学习,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