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于田县,随着最后一棵玫瑰花苗种下,长达285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空白区顺利实现“锁边合龙”,这条3046公里长的“绿色围脖”终于织完。我国用四十余年“锁住沙漠”,创造绿色奇迹,靠的是几代人无私忘我的担当、敢想会干的智慧和矢志不移的坚守。我们要致敬织就“绿色围脖”的世界奇迹,汲取其背后的精神力量,勇攀精神高地、创新高地、信念高地,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旅途中贡献力量。
向沙而行、接续奋斗,致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勇攀无私奉献的精神高地。在沙漠边缘建立绿色屏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要事,更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无比艰难,而且十分漫长,需要几代人无私忘我、赓续奋斗。自1978年,党中央作出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战略决策,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不计个人得失,拿出“看准了就抓紧干”的劲头、“能多干就多干一些”的担当,全力投入防沙治沙的艰巨任务中,拼尽全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不被风沙侵染的美好家园。过去40余年,新疆人工绿洲面积由6.5万平方公里增至目前的10万平方公里,增长约54%,为绿色屏障的成功闭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致敬他们“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作为党员干部,正确认识“显绩”“潜绩”都是为民的功绩,把握好眼前和长远的关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少些功利心、多些为民心,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将“小我”融入“大我”,达到“无我”的境界。
因地制宜、科学治沙,致敬“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的智慧,勇攀敢想会干的创新高地。成就一项前无古人、震惊世界的奇迹,只有拼劲闯劲是不够的,尤其面对33.76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若只是埋头种树,则永远无法阻止风沙侵蚀的脚步。四十余年来,我国各地区积极探索治沙技术路径,在水资源条件好的区域,就恢复植被、涵养水源;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采用光伏治沙,实现发电、农业增收、治沙三合一;在水资源匮乏又不适合使用光伏板的地区,就以工程治沙为主……种种办法,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实现了科学治沙。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基层治理水平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全面乡村振兴、建设山青水绿天蓝的美丽中国……各项重点任务的推进离不开科学理念和创新方法的指引,我们要致敬织就“绿色围脖”的治沙智慧,学好用好科学理论,立足岗位实际、地区特色、矛盾焦点,创新思路办法,坚持科技赋能,提高工作效率,以智慧和创新之笔,写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答卷。
绿进沙退、久久为功,致敬“沙漠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的坚守,勇攀矢志不移的信念高地。绿与黄的抗衡,是精神的对垒,是意志的比拼,中国人民与沙漠斗争的故事,就是一部艰苦卓绝的奋斗史诗。白天在烈日下劳作,吃干馕、喝矿泉水充饥;夜晚裹着薄被度过,与呼啸风声为伴,这是防沙治沙一线工作的真实写照。四十余年里,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背后是无数治沙人“敢向沙漠要效益,誓向沙漠要绿洲”的坚守,彰显了“宁可累死,也要和风沙战斗到底”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当前,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要延续织就“绿色围脖”的坚守力量,涵养“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搏精神,面对困难挑战,敢于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涉险滩、闯难关、啃硬骨的过程中练就过硬本领素质,做新时代迎风而立的“劲草”、无惧烈火的“真金”,展现新时代干部的奋斗姿态。(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刘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