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奉贤区柘林镇佳源新都小区内,因一位业主在相邻车位间的分隔线上安装防护栏,邻里间的一场风波引起广泛关注。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实则反映出当下部分市民在处理邻里关系和对待公共规则时存在的严重缺失。
车位相邻,本应是邻里间相互体谅、和谐共处的契机。然而,1528号车位车主为避免车辆被邻车开门碰撞,擅自安装防护栏的行为,虽可能出于对自身车辆的保护,但严重损害了1529号车位车主符女士的正常使用权益。在有限的车位空间内,车辆停放与开门动作可能会引发一些潜在风险与矛盾,或许符女士在日常停车中不经意的开门幅度较大等行为,让邻居产生了担忧,然而,未经过充分沟通协商就自行安装防护栏,无疑是一种过激反应。这种行为虽可能是出于对自身财产的保护,但侵犯了符女士正常使用车位的权益,致使符女士开车门极为不便,车辆频繁报警。这种处理方式明显是邻里缺乏沟通与规则意识淡薄的表现。
然而,在这场邻里纠纷中,我们也不应浅于表面双方的纠纷,而需深入剖析该事件背后所引发的思考。从更深层次看,城管在处理该邻里纠纷中也暴露出了规则的不明确性。据报道,城管部门表示难以认定防护栏为建筑物或构筑物,且车位间白色分隔线产权范围不明确,导致难以确定防护栏是否占用公共区域,进而无法有效执法,城管部门的这种难以界定使得纠纷解决陷入僵局。这实则也反映出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规定在面对此类具体的车位纠纷时,缺乏明确的界定与指导细则。相关法律法规在车位附属设施安装、相邻权益界定等方面存在模糊地带,导致此事件中业主在遇到类似问题时,缺乏清晰的行为准则,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行事,从而增加了纠纷发生的概率。
即便存在规则的灰色地带,个人认为,这也绝不能成为个别业主安装护栏的借口。在现代社会,公民应当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和规则意识,自觉遵循公序良俗。当自身权益可能受到侵害时,应通过合法、合理、文明的途径去解决,而不是采取这种擅自加装防护栏、制造新矛盾的方式。回顾类似事件,韶关市中级人民法院曾处理的案件,其判决结果为这类纠纷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法律明确规定,在行使自身权利时,不得危及相邻不动产的安全,且应为邻居提供必要便利。这就要求每一位业主在处理邻里关系时,都要将心比心,无论是符女士还是安装防护栏的车主,在处理车位使用问题时,都应遵循法律规定,尊重彼此权益。
此次车位防护栏事件应成为一个警示和参考,广大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应重视邻里关系的和谐构建,增强规则意识。社区和相关部门也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规定和细则,明确各类设施的产权界定及安装规范。同时,社区应加强对业主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增强业主的法律意识与规则意识,引导大家通过沟通协商、依法调解等方式解决矛盾纠纷。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类似车位纷争再次上演,使每个业主都能在规则的框架内享有自己的权益,才能让社区成为充满温情与和谐的家园,而非矛盾纷争的战场。(郑州大学 王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