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听取了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刘金国作的《国家监察委员会关于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工作情况的报告》。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县委原书记刘克文劳民伤财在农村道路两侧“刷白墙”被点名通报。
古人云:“作伪心劳,成少败多”。在农村道路两侧“刷白墙”看似美化乡村环境、提靓乡村颜值,实则是应景造势、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不仅浪费资源、本末倒置,更抹黑了党和政府形象,刷得民心“冰冰凉”,难逃悲剧收场。
试问,缘何“刷白墙”等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屡禁不止?既有集中“刷白墙”短平快的遮丑成效,又有盆景式迎检的光鲜亮丽。归根结底,还是部分领导干部扭曲的政绩观惹的祸,法治观念淡薄埋下的根,产生了“刷白墙”等只图应付检查,漠视群众实际需求和利益诉求的“极端做法”,掏空了民生的口袋,损坏了党群干群关系,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直戳监管缺失锥心的痛。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在各级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的当下,“刷白墙”“造盆景”等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群众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究其根本是上级检查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才让“刷白墙”有了可乘之机,滋生了新一轮形式主义的痛点。其问题表现在基层,症结在上级机关、上级领导,说到底,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顽疾在折腾。再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督和问责机制,违规成本较低,致使一些领导干部搞形象工程时心存侥幸心理,认为即使出了问题也只是整改了事,拉响了加强监管的警报。
“刷白墙”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痼症顽疾不是一个黑色幽默,不能一笑而过、一处了之,更需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自查自纠并引以为戒。根治“刷白墙”亟需综合施治,既要强化思想教育,树牢正确的政绩观;又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制度短板,铲除“刷白墙”滋生的土壤;更要强化审计监管的力度与深度,织牢监管的“天罗地网”;而唯有高扬处罚的利剑,而唯有高扬处罚的利剑,以零容忍的态度、零死角的深度、零界限的力度,让“刷白墙”相关责任人挨板子、掉帽子、丢位子,才能真正实现查处一件、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综合效果。(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鸣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