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鸣山乡马涧社区居委会主任袁玉英变身短视频达人,用方言土话讲政策,让众多农村群众成为她的粉丝;在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把阵地建在楼栋院坝,把理论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让大家坐得住、听得进……让书面条文变成一句句“大白话”,群众直呼这样的做法“烟火味、热腾腾”。
学会讲群众语言是一门交流艺术,更是一种工作能力。讲好群众语言,不仅可以有效拉近同人民群众的距离,而且可以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现实中,有的年轻干部“刚出校门便入机关门”,说话间带着浓浓的书生气;有的干部异地工作不会说当地方言土语,加之本就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不会说群众语言,与群众交流往往大打折扣,甚至闹出“鸡同鸭讲”的笑话。
所谓“大白话”,就是大家都能听得懂的话,它能消除交流障碍,拉近距离。拐弯抹角说囫囵话群众不会认可、照本宣科当复读机群众必然反感。巧用语言、讲“大白话”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效果。基层干部与群众交流时,要多接“地气”、少带“仙气”,多讲“土话”、少讲“官话”,多脱口而出、少照本宣科,让“大白话”真正成为增进了解的“敲门砖”、联系情感的“好纽带”。
基层和实践是群众语言最生动的课堂。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沟通,老百姓才会真正接纳你,相互之间就没有距离感,就会很融洽,达到相谈甚欢的效果。领导干部多到群众家中揭揭锅盖、多到田间地头拉拉家常、多到生产车间问问情况,到基层去的次数多了,在群众中待的时间长了,脑子里装进的群众语言就会丰富起来。与群众交流、为群众办事就要善用群众语言,在讲“大白话”中与人民群众真正结合起来,让政策方针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多说群众听得懂的“大白话”,打开他们的话匣子,是联系群众的基本功,更是改进作风的必修课。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要主动学习群众语言,从中汲取营养,吸纳一些喜闻乐见、活泼生动、朴实智慧的词语,从而不断丰富自身词汇,实现与群众语言和心灵上的“零距离”。(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