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其中“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被首次提出。这一理念是对传统农业模式的大胆革新,为解决“三农”问题,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业现代化跨越式发展擘画了新的蓝图。
从“靠天吃饭”到“智慧耕田”,科技 “智” 造,开启农业新质生产力大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其本质是通过前沿技术重构生产要素组合,推动农业从传统经验型向精准智能型跃迁。从生物育种技术培育出更具抗性、高产的优良品种,到无人机在农田监测、施肥打药方面实现高效精准作业,再到人工智能、大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智能决策,随着科技创新持续在农业领域的拓展,昔日田园如今成了新技术、新业态、新工具大展身手的舞台,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科技新动能。尽管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先进技术在基层的推广应用仍面临重重障碍。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网络通信不畅,农业设施装备落后,难以满足新技术应用的需求。因此,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网络通信、农业设施装备等方面的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新技术应用创造良好环境。
从“千篇一律”到“特色突围”,因地制宜,拓宽农业新质生产力之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是“一刀切”的标准化复制,而是需立足地域资源禀赋,探索差异化路径,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比如,陕西洛川苹果借助冷链物流和电商直播,实现从“论斤卖”到“论个销”的升级;山东寿光智慧大棚通过环境智能调控,使蔬菜产量提升30%。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需求,开展针对性地科技创新。各地要立足地区现实情况,循序渐进地推动差异化发展,深入分析当地的自然、人文和市场等因素,挖掘具有独特优势的农业产业。只有因地制宜,才能让农业新质生产力在不同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从“后继乏人”到“新农人崛起”,人才汇聚,筑牢农业新质生产力之基。人才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保障。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人”的变革,既要培育本土“田秀才”,也要引进跨界“农创客”,构建多元人才生态。一方面,要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专业人才。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要强化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开设农业大数据、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等契合需求的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懂农业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持。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通过 “农民夜校”“田间课堂”,请专家传授新技术、新经验,培育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同时,要吸引各类人才投身农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等参与农业创业创新,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刘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