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让更多流失文物早日“回家”

2025年03月06日11:57

来源:大河网

近日,国家文物局在美国纽约曼哈顿检察官办公室接收其向我国返还的41件文物艺术品。包括铜摇钱树和陶座、素面陶鬲、素面带盖铜钫、陶说唱俑等,种类涵盖陶器、玉器、青铜器、佛造像、画像砖及藏传佛教文物等。该批文物艺术品年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类别丰富、工艺精湛,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2009年1月14日,中美两国首次签署防止中国文物非法入境美国的政府间谅解备忘录,并于2014年、2019年、2024年3次续签。备忘录签署以来,中美两国合作成功实现20批次594件/套流失美国的文物艺术品回归中国。

回归中国的文物艺术品,是中国历史与艺术的璀璨结晶,更是全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合作促成文物艺术品回归中国,不仅是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一次重要补充,更是中美两国在文物保护与合作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不仅书写了不同文化间互尊互助的佳话,为中美关系注入正能量,更为在全球范围加强国际合作,守护人类文化遗产树立了典范。

此次41件文物艺术品的回归,是中美两国在文物保护与合作领域合作成果的生动体现,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文物归还中国,能够帮助中国更好地研究和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丰富和完善其历史叙事,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不仅彰显了中美两国在共同打击文物非法贩运、推动流失文物返还原属国方面的坚定决心和务实行动,更为全球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追索流失海外的文物,既符合国际道义,也符合法律正义。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首次在法律中明确了对流失境外的中国文物的追索权和有关程序,提出“国家对于因被盗、非法出境等流失境外的文物,保留收回的权利,且该权利不受时效限制”,为我国开展海外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打捞”更多流失文物回国,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法律支撑。

防范和打击文物非法贩运、推动流失文物返还原属国是维护各国文物安全、尊重各国人民文化权益和民族情感、守护人类文明成果的正义之举。近年来,中美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保持着紧密合作关系,取得丰硕成果。此次41件文物艺术品的回归,彰显了中美两国在共同打击文物非法贩运、推动流失文物返还原属国方面的坚定决心和务实行动。中美合作能够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造福两国、惠及世界。

文物保护是一项全球性的任务,需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物保护领域要发挥重要作用,建立更为广泛的合作机制,通过制定国际公约、提供技术支持、开展国际合作等方式,积极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工作;各国政府之间要通过签署双边或多边协议、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加强情报信息共享等方式,共同打击文物非法贩运活动,推动流失文物返还原属国,共同维护各国文物安全,守护人类文明成果。

流失海外,是文物之悲,是国人之痛。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18家博物馆中,中国文物数量达167万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数量更多。让流失文物早日回家,需要文物等部门继续努力,不断丰富拓展追索的方法途径,让更多流失文物踏上回家路。

让流失文物回家,是每一位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使命。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同文 许华凌)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