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27岁青年温从文因为父亲没有户口且不配合办理,27年来一直处于“黑户”状态。2022年,温从文尝试办理集体户口没有成功,今年4月,在北海市公安机关的积极配合下,先后将其父和他的户口落到了村里,并且马上拿到了身份证。温从文表示,感谢公安机关和户籍部门考虑实际情况开通绿色通道帮助解决难题,从今往后也可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了。这反映出了户籍管理中的历史遗留问题,也体现出了现代化社会中政府部门的人性化服务。
一纸身份证,为何需要耗费27年时间等待?政策又该如何真正惠及边缘群体呢?在现代社会中,身份证不仅仅是公民身份的象征,更是依法享有教育、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的关键凭证。但是,现实生活中仍然有部分人群由于超生未落户、户籍档案丢失或者冒用、流浪乞讨人员等各种原因无法合法获得身份证,成为社会运行中的“隐形人”。
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中依法对八类无户口人员登记常住户口,前七类明确覆盖了主要历史遗留问题,最后一类着重将“其他无户口人员”作为兜底条款,为政策未预见情形保留制度弹性。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存在执行部门对政策理解僵化、行政效率低下、互相推诿责任等现象,办事群众被迫反复提供“证明自己”的材料,大大增加了民生难题的解决,制约了户籍政策红利的充分释放。
身份证不仅是一个身份象征,更是公民行使一切权力的起点。国家必须以配套的改革措施推动政策落地落实,让户籍制度改革的成果真正惠及到偏远人群、弱势人群和特殊人群,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在制度上,加强完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压缩行政自由裁量空间;扩大容缺受理机制,破除“材料不齐不受理”的审批模式,减轻人民办理负担。在技术上,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数据平台共享,打造智慧服务体系,将个人信息联网化,优化户籍办理程序效能。推动户籍政策从“破冰”到“融冰”再到“化水”,打好“制度+技术”的组合拳,从“被动响应”变为“主动感知”,从“僵化执行”升级为“智慧办理”。打破户籍制度壁垒,构建人性化服务体系,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根本转变。
政策不能止于文件,而需要通过精细化执行、人性化设计,让每一份“纸面权利”转化为真实生活的改变。唯有如此,发展的红利才能真正照亮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湘潭大学 徐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