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互通是网络空间的基本属性,让这个空间更美丽、更干净、更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我国网民数量和网络规模均居世界第一,在网络安全形势持续变化的背景下,积极顺应信息时代发展趋势,坚持立法紧跟技术进步,紧扣网络空间治理现实需求,大力推进网络法律制度建设,通过制定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制度,搭建了网络法治的“四梁八柱”,铺就了网络强国建设“快车道”。
中国网络法律体系一览表。
只有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网络才会更安全。当今,数字信息浪潮风云激荡,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面临的网络安全形势严峻,新型网络欺诈、黑客攻击等网络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同时,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加强对数据处理活动的规范也是迫在眉睫。正是由于我国网民数量庞大,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变得极为广泛,一些企业、机构甚至个人为了商业利益,随意收集、违法获取、过度使用、非法买卖个人信息,危害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为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待,我国坚持依法治网,以法治划定网络参与主体的行为边界和尺度,先后制定出台网络领域立法150多部,并紧跟互联网的技术特征与发展趋势不断完善。在此背景下,河南省相应出台了《河南省网络安全条例》《河南省电信条例》等,对网络市场活动定规矩、画方圆,并多批次开展网络安全应急演练,先后组织汽车数据摸底排查、规范开展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等工作,有力推动网络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为实现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线上、线下全方位保护提供充分法律依据。
人人遵守网络法律,网络空间自然清朗。网络法律的受众是广大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知法懂法,才能在提升法治观念中做到守法用法。近年来,我国始终坚持将网络法治宣传教育作为网络法治建设的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全国网络普法行”等法治宣传活动品牌相继开展,创作推出一批优质网络普法作品,向公众提供法律知识、解读法律法规。河南省则举办了网络普法故事短视频创作大赛,聚焦百行百业,用创新的视角讲述普法故事,用短视频搭建普法与民众的桥梁,增强了普法实效;依托“河南传统法律文化电子图谱”,启动“纵游河南·追寻法脉”传统法律文化寻访活动,鼓励引导广大网友探访包公祠、代书胡同、内乡县衙等蕴含传统法律文化的古迹,感受法律文化的传承与变迁,营造健康向上、文明法治的网络生态环境,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日益成为网络社会的广泛共识和基本准则,为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构筑良好社会基础。做好网络安全工作,唯有坚持人民立场,落实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让全民增强对危害网络安全行为的辨识力,提高全民网络安全防护技能水平,才能有效筑牢网络安全人民防线,让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在网络空间得到彰显。
依法治网首在网络监管得当。倘若没有行之有效的网络监管,网络法律落实的效果就无法最大化。着眼于把握好网络空间治理面临的艰巨性、复杂性,以超前思维、法治意识应对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带来的风险挑战,构建“联网备案、安全评估、技术排查、监督检查、行政执法”工作闭环,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治网的技术支撑,理顺互联网“去中心”“去监管”的技术特征与网络空间“有中心”“有监管”的治理需求的关系,提升对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驾驭能力,深入挖掘技术本身蕴含的治理潜能,善用新技术手段感知网络空间态势、强化信息监管等,在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同时,找准法律落实的“切口”,最大限度减少网络违法行为的发生。也要看到,随着生成式AI、深度合成等人工智能技术被应用于网络平台,出现了向用户提供有害、虚假信息或服务,利用“AI拟声”“AI换脸”进行电信诈骗等新问题。对此,应合理确定网络平台责任并督促落实,既要求网络平台依法严格履行法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对利用网络平台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进行管控,又避免给网络平台施加过重负担,阻碍网络平台发展,但对网络平台不履行相关法定义务的,应依法追究其责任。
运用法治观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推动互联网发展治理,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依法治网的题中之义。今年召开的河南省网信办主任会议提出,要聚焦发展之需,加强新技术新应用发展运用,深化数字惠民利民,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架起优化营商环境网络法治牢固防线,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开展分众化、差异化、个性化传播,以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加强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持续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网上突出问题乱象,尤其是依法严厉打击无事实依据凭空抹黑诋毁企业和企业家形象声誉、炮制传播虚假不实信息等涉企侵权信息乱象。高质量发展深深植根于网络治理成效。加快完善网络基础设施法治保障,不断健全信息化发展法律法规,护航网信领域科技自立自强,全面优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法治环境;紧随互联网技术变革,更好发挥法治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加快完善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网络平台、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领域立法体系;扭住网络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大对算法推荐、网络直播、短视频等领域管理技术的研发力度,进一步提升技术治网水平。(大河网特约评论员 夏署光)